首页  »  科学  »  历史考古

明朝灭亡的真相

2010-04-30 14:35:42

来源:百度文库

  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

  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

  这个时候崇祯要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李自成的军队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

  吴三桂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吗?

  吴三桂很犹豫,但是圣旨不可不停,于是他带兵慢慢的走向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出乎意料地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多少也是吴三桂期待的)。崇祯自杀,国都易主。

  这个时候,吴三桂该向谁效忠呢?吴三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三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题是:他打得过李自成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三桂腹背受敌,可能吗?要想活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死无疑。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吴三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三桂早已知晓,李自成军纪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不容易。吴三桂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刚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可是从战略眼光看,不可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化不做反应,既然排除了投降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敌的入侵,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

  吴三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自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吴三桂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却令吴三桂失望了。

  在回京路上,吴三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走他的家人、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

  吴三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三桂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三桂的示好置若罔闻,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三桂无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自己身为边防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后面的统治者却玩花样,抢走财产、打击家人、甚至把老婆也夺去,简直是对吴三桂及其辽东军队的奇耻大辱,而且连吴三桂都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更不用说。

  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三桂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多尔衮,意图借兵复国。

  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

  借清兵打击李自成这个战略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

  政治上,南明朝廷为这个举动很是夸奖了吴三桂,并且认为满清是友军,希望能够联合清兵征讨李自成。

  在军事上,既然已经和李自成撕破脸皮,当然要考虑下一步的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问题。山海关固然可以防守清兵,但是这次李自成是从关内来的,对内的防御肯定不足。此之为不借兵不行。

  至于引清兵入关,其实明朝崩溃,对清兵的防御早已实行同虚设,只有山海关的吴三桂有战斗力。满清数次进攻北京都是绕道过来,不存在需要吴三桂开关引清兵。此之为不开关清兵也能入关。

  崇祯也有过要吴三桂放弃山海关破“贼”的旨意。

  • 相关阅读
  • 秦朝的奴隶制度

      秦律与唐律中有一定继承关系的奴隶、奴婢制度律文。主要从奴隶、奴婢的来源、性质、法律地位等几方面展开讨论。  从睡虎地秦简与唐律的对比来看,秦朝与唐朝,官私奴隶的来源十分相近。  至于编撰严密的户籍...

    时间:04-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