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历史考古

罗公碥石刻发现记

罗公碥石刻发现记

2015-08-31 09:20:03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文/图 杨建国

  为了充分挖掘和展示商於古道几千年的古今变迁和人文历史,服务古道旅游景区建设,我们决定编写一部商洛地情丛书《商於古道》。商於古道又称作“商於六百里”,是指商州至河南淅川的於中,约600华里。商於古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朝历代都有修建,其中商州东40里的洛源村的铜佛龛一段非常险要,大约有五六里长,也是书中要重点介绍的内容。当年人们经过这里,要紧贴丹江边的石壁才能通行,且脚下宽不盈尺,经常有行人或驼骡坠岩落水。明代万历年间,郡人王右文、牛中书曾捐资修建。
  清乾隆二十三年《续商州志》是这样记载的:“郡东四十里有碥,最险绝。缘延半壁,仄径凌空。丹江绕其下,奔流激箭,危石狰狞水中,俯视黝黑。”“然宽不足三尺,长亘五六里,崖势倾侧,石骨呈露,不受寸土。马蹄蹴之如履镜面,执鞭者侧足夹持以走,惴惴乎骨惊神戄,盖行人苦此久矣。”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时任商州知州的罗文思捐廉俸银五百两,请工匠将铜佛龛碥路开辟成大道,外凿石为栏以保安全,内壁开石洞以便行人避雨憩息。当年十月竣工,使昔日绝壁变为通途,商旅往来者欢呼不止。人们为赞颂罗文思的善举,称之为罗公碥,并刻石记之。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曾对这条路进行了彻底改造。据《商洛地区交通志》记载,1969年12月,共投资50多万元,对十八盘和罗公碥一段进行改线,历时一年,长度有7.5公里。
  为了丰富书中图片,2014年6月中旬,我们来到这里进行拍照,可没想到,由于前两天才下过雨,道路泥泞,车开到半路便不能通行,只好放弃。6月17日这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便带办公室的同志专程赴洛源村,再次对原罗公碥路段实地考证。
  我们从312国道罗公碥桥向西进入未改道前的老路,先在入口处拍了几张远景照片,之后便随着当年的道路进行寻找,在路边山崖一处废弃的平房前,我们发现靠南的石壁处有一个石龛底座,对于原来的路迹在哪里仍不能确定,便开车继续前行。
  说来也巧,前面一处开阔地是一个采沙场,有两辆车正在掉头,其中一个人看我手里拿着相机,便和我们打招呼:“你们是不是来拍罗公碥石刻的?”我急忙问道:“这里有罗公碥石刻?在什么地方?”他的一句话让我喜出望外,因为之前我从没听人说过这里有石刻之事。之后才知道他是这里的老板袁龙军。他说:“今天早上有一老人还给我们说罗公碥石刻的事,他家离这儿不远,你们要问他。”我说:“能否麻烦你帮我们去找一下。”袁老板爽口答应。在他热心的帮助下,大概过了一二十分钟,便找来了该村年近70岁的张军民老人。老人说,他也是听上一辈人讲的,石刻就在这儿附近。在老人家的指引下,我们乘车向南走了五六分钟,他指着山顶对我们说,上面就是霸王寨,原来的路是沿着上面的石崖修的,下面就是丹江河。接着,他领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当年铜佛龛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刚刚到过的那个地方。由于此时已是中午11点了,太阳光很刺眼,老人家抬着头,一时也找不见石刻的位置,对我说:“记得就在这里,现在咋找不见了?”我也睁大眼睛仔细地寻找着。在铜佛龛以南10多米高的石崖上,我发现一块凸出的石条好像有字,赶快摘下墨镜,仔细一看,上面有“罗公碥”三个字。我赶忙对老人家大声说道:“您快过来看,是不是这个?”“啊,对,对,就是它!”老人也激动地说道。我对石刻仔细地进行观赏,只见篆刻在石崖上的清秀的楷书共9个字,其中“乾隆二十二年”是竖刻的一排小字。石条大约一米多长,高约四五十十公分,石刻下面当年的路基依然清晰可辨。这真是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句话。这一意外的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我急忙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沉寂了257年的“罗公碥”石刻终于在这一天被我们找到,同时也为志书的记载找到了依据。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