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至2001年5月,商洛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境内洛南、商州部分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填补了陕西文物考古学术上的许多空白或缺项,在省内外已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它不仅显示出商洛文物遗存的丰富,而且提示人们加强文物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加强对商洛的考古勘探和考古研究,以便走进往古,找回失落的文明,放眼未来,再现历史的辉煌。
一、洛南旧石器地点群
洛南旧石器地点群分布在洛南县的洛南盆地和商州区的腰市盆地,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大部分属黄河流域,少部分在长江流域。调查发现,这里共有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38处,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以及洛南县博物馆对地点群中的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遗址面积140平方米,清理出三层人类居住踩踏面、灰烬层和烧骨烧石,获动物化石20余种,石制品3.5万件。洞内石器中,大型砍砸器极其少见,与周边旷野石制品差异较大,两者关系耐人寻味。
与此同时,西北大学考古队、洛南县博物馆对紧靠龙牙洞的龙牙北洞进行了考古发掘。龙牙北洞由于破坏严重(文革期间有农民于此挖“龙骨”出售,从洞内挖走化石达8车之多;嗣后又有夫妇二人合葬于此),此次发掘仅揭露面积20平方米,获动物化石10多种,石器一千多件,并发现底部文化层以及石钻、石锤等猿人打制石器的石器,初步断定,此洞应为当时猿人加工石器的“作坊”。
西北大学教授薛祥熙还在龙牙洞附近采集到直立人牙化石1枚,其所在沉积层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距今100万年左右。说明洛南旧石器地点群是我国北方最靠南的一个早期人类大遗址,它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面积大,遗存十分丰富。对它的发掘研究,不仅填补了秦岭山区旧石器的考古空白,而且对探讨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东龙山夏商周遗址
出土的代表器物60余件,包括仰韶、龙山时期的陶器,夏代的陶器、玉器、骨器,商代的陶器、骨器、铜器和周代的陶器、铜器。遗存以夏商两代最为丰富,几乎早中晚三期都有。这表明,东龙山遗址是个以夏商为主,连续迭压5个时代的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是1997年5月发现的,它的地址在商州城东郊3公里的丹江北岸,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它的发现,很快受到考古界的重视,1998年被“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列入“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
1998~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对东龙山遗址先后进行4次发掘,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房址20处,灰坑300个,墓葬近百座。有4座夏代墓葬地面有柱洞,表明这4座墓葬当时有地上建筑物,这在全国夏代墓葬中为首次发现。
所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几件器物已经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夏代礼器牙璋、玉戚以及早期陶器、骨器,地域特征比较明显,应为一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而创造这一文化的,当属夏代早期的一个方国或部族,这个方国或部族叫什么,它会不会就是古文献所说的“商”。《史记》说:虞司徒契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于商国,是为商族始祖。汉经学家郑玄注:“商国在太华之阳”。唐李泰《括地志》称:“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契所封也。”东龙山发现的夏商文化遗存是否能够印证古文献关于商国的记载呢?出土的周代陶器,既有周文化因素,又有强烈个性特征,尤其是红褐色柱足联裆鬲颇具楚式风格,当与早期楚文化存在着密切关系,这无疑将为寻找先楚文化的源头带来希望的曙光。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陕西夏商考古的空白,还将为周邻地区考古学研究提供依据,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