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洛南三晋木椁墓
洛南县城郊出土的三座木椁墓,年代分别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是商洛地区考古勘探队和洛南县博物馆2000~2001年在随工清理中抢救发掘的。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组合同山西晋南地区发现的东周墓制及随葬器物特征颇相一致,墓主人当属三晋时期魏国的“士”或地位略低而却富有的庶民。出土的铜鼎、铜镜、铜当卢等物造型十分精致,同太原金胜村春秋大墓的出土铜器差异微小,抑或是“侯马官营铸铜作坊的产品”。而其蟠龙纹填漆青铜鼎则是受楚国漆器文化的影响而施以填漆工艺。尤其是那成双成对的黑漆红彩陶鼎、黑漆红彩陶壶和黑漆红彩陶豆,造形、图案、色泽特别精美罕见,为陶胎漆器增添了新的种类。
考诸文献,商洛春秋属晋,战国属秦。《左传·哀公四年》:“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洛。”《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洛水上游的洛南县划入三晋魏的范围。上述考古发现,为“洛南春秋属晋”提供了实物依据,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秦、晋、楚在商洛的疆域划分具有重要意义,也弥补了陕西三晋考古的缺环。
四、商鞅封邑遗址商鞅(公元前380~338),战国时期卫国人,本姓公孙,名鞅,因功封于商,故名商鞅。他受秦孝公重用,两次实行变法,促进了秦国富强。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改革家”。其邑城在丹凤县古城村,亦名商城或商塞。据文献记载: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城商塞,十二年都咸阳。
1996~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312国道改造和西(安)南(京)铁路建设,对商鞅封邑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发现了城墙、战壕及部分建筑基址,初步确定了商邑城池的基本位置及规模,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基槽宽有8米,可见商城建筑的牢固。同时还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120多座,绝大部分都是楚墓,出土大批陶器和青铜兵器,填补了陕西楚文化考古空白。
商邑遗址出土器物甚多,我们选其有代表性的整理三组:一是墓葬陶器,有鼎、敦、壶、豆、、盘和鹿角,特别是鼎、敦、壶、豆等,都是成双成对;二是青铜兵器,有剑、戈、簇等,兵器出土率较高,差不多普通墓葬中都有,表明当时商邑人的尚武精神;三是建筑材料,有砖、瓦、瓦当等。值得一提的是一块半圆瓦当,其正面有一个篆体“商”字,显系中国最早的文字瓦当。过去认为,中国的文字瓦当出现于汉代,这块商字瓦当的发现,将文字瓦当的历史提前了两个朝代。
同时,商邑周围还出土有秦汉时期器物,这些器物对研究丹江通道在秦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资料。
五、恐龙蛋化石及其它
2000年秋商洛博物馆在商州城西老虎沟采得一窝恐龙蛋化石,一共有17枚,它集中有序地沉积在一个悬空的粗砂岩上,岩石连蛋取下,足有一吨多重,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距今一亿至七千万年。它的附近曾出土过5块恐龙脚印化石。有专家认为,这种大圆蛋科恐龙蛋化石在国内外为数甚少,它不仅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而且还能为某种恐龙灭亡假说提供支持,它将在南北恐龙化石对比研究中起到桥梁作用,成为世界恐龙专家关注的热点。
除此而外,近几年还零星出土许多铜器,诸如商代的铜尊、周代的铜鼎以及秦汉的铜钫、铜壶等等。要重点介绍的是西周时期一件青铜质虎簋盖,这是1996年8月在丹凤县西河出土的,盖内有铭文161字,内容是周王对一个叫虎的重臣给予册命和赏赐,受赐者铸造了这件青铜簋作为祭器。盖铭的第一句“唯三十年四月初吉甲戌”应为周穆王时期,因为穆王三十年四月初吉的月首干支正是甲戌。所以说,这个虎簋盖是研究西周诸王在位年数的一件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