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历史考古

新研究认为恐龙体型过大并不适合陆地行走

新研究认为恐龙体型不适合陆地行走

2012-04-10 16:45:24

恐龙庞大的身躯和笨重的尾巴可能更适应在水中生活

  英国剑桥的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恐龙体型过于庞大,不太适合陆地上行走生活,恐龙更应该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生活的。

  生物学教授Brian J. Ford介绍说:“恐龙仅仅依靠其相对‘纤细’的双腿很难支撑其它庞大的身躯和笨重的尾巴。”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实验室新闻》《Laboratory News》上。

  Ford认为,这种史前生物主要是在浅水环境中生活和发展演化的,在水中它们可以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撑其巨大的体重。他继续介绍道:“每次当我们看到恐龙的生活复原图时,它们总是拖着其笨重的尾巴在陆地上行走,有时在狩猎,有时则可能在寻找食物,但事实上这是完全违背常理的。恐龙的双腿相比于它们的体型实在过于‘纤细’,数十吨,甚至上百吨的躯体仅靠两条腿是很难支撑的,而今天陆地上的大型动物如大象和犀牛都长有四条粗壮的大腿。”

  Ford解释说:“但如果从陆地环境转移到水生环境,所有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释。恐龙正是依靠其笨重的尾巴增加其在水中的浮力,并逐渐演化成为恐龙游泳的辅助设施。水生环境对恐龙来说将会更加适应,它们可能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水深15英尺到30英尺(4.5到9米)的湖泊中。”

  Ford还说道:“事实上,恐龙的足迹化石并不少见,但却很少发现恐龙笨重尾巴在地面上拖过的痕迹。恐龙水中生活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因为恐龙的尾部肌肉是用于调节其在游泳时的身体平衡,而并非在地面上拖行。”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研究专家对此表示质疑,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研究专家Paul Barrett博士就极力反对该观点。他说道:“数十年的研究结果都清楚表明,恐龙是更适应在陆地上生活。大量的如足迹、腿部结构、前臂、脊椎、恐龙窝以及恐龙肠道遗留物等特征都反映了恐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陆地上生活,并不需要类似沼泽,湖泊的古环境。”(新华网)

  • 相关阅读
  • 云南发现最早“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型空棘鱼”化石

      今天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等人的文章,介绍他们发现的空棘鱼头颅化石。这一发现将“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型空棘鱼”记录前推了约1700万年,为...

    时间:04-11
  • 陕西镇安发现200余处明清古山寨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地处秦岭之中的镇安县境内发现200多处明清时期古山寨。专家认为,这是陕西省县域内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古山寨群,其雄居险峻山巅之势在...

    时间:04-11
  • 江西出台规划保护洪州窑遗址

      记者日前从江西省文物部门获悉,经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政府批复,《洪州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将正式实施,预计投入达1.15亿元,规划范围为江西丰城的洪州窑遗址及周边地带,总面积约51.51平方公里。  ...

    时间:04-11
  • 人类捕猎猛犸象首获证实 完整遗骸被发现

    近日,西伯利亚猎人发现有史以来保存最完整的猛犸象遗骸。猛犸蓬松的姜黄色皮毛色泽鲜艳,就和这个动物在冰封的陆地上漫步时一样。...

    时间:04-11
  • 西伯利亚惊现猛犸遗骸:人类曾经“狮口夺食”?

    原始人捕猎猛犸  近日,人们在西伯利亚毗邻北冰洋的地区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亚成年猛犸象遗骸,令人惊讶的是,这只猛犸象是洞狮的猎物,洞狮离开后,残羹剩饭竟被人类分食。据详细研究,这具身长1.8米的猛犸象死时大...

    时间:04-10
  • 西安开展综合整治保护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所在的西安市未央区近日成立专门机构,开展为期4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遏制长安城遗址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并清除违法建筑。  汉长安城遗址区位于西安市西北角,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

    时间:04-09
  • 美探险家计划派深水机器人保护泰坦尼克号残骸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8日报道,领导探险队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海洋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正计划派遣深水机器人前往北大西洋海底,保护泰坦尼克号残骸。...

    时间:04-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