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4年前后,时逢唐朝盛世,一位中国诗人登上黄河岸边一处楼阁,眼见黄河水自北向南流过蒲津渡,像母亲温柔的臂弯将此楼和背后的蒲州古城揽入怀内,向东奔流而去,便诗兴大发,遂迎风泼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让人们记住了有着“天下黄河第一楼”之称的鹳雀楼。该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岸东,因鹳雀时常结伴栖息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名声最盛,当是盛唐之际。当时的蒲州古城被誉为天下六大雄城之一。古城内,达官显赫齐聚,文人雅士不绝。而鹳雀楼更是文人墨客抒怀览胜之地。
然而,由于古蒲州乃三省交界之地,扼黄河之要,地理位置显著,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古鹳雀楼从建成后便常与战争和血腥相伴,命途多舛。
据考证,鹳雀楼是约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建造而成,是古代边塞疆场上的了望台。鹳雀楼建成后,经历了北周、隋唐、五代、宋、辽、夏、金七个朝代。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存世700余年的古鹳雀楼被毁于战火之中,后因黄河泛滥,河床变址,故址亦淹没不存。
天下黄河第一楼盛景不再,成群结队的鹳雀再无栖息之所。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无数遗憾。
时间推移到现代。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寻觅和瞻仰鹳雀楼,建议复修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盛世之下,百废俱兴。2001年7月,鹳雀楼新楼建设完工。新楼总高73.9米,为仿唐形制,唐代风韵,高台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楼体通身采用的是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不少游人慕名而来,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俯瞰黄河,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之感。
66岁的殷俊芳来自山西太原。这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拾级而上,望着远处的黄河水,激动地对记者说,“《登鹳雀楼》这首诗从小就会背,但今天才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境。果真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啊!”
然而,也有人并不认同新楼的文化价值。一位来自重庆的郭先生说:“古鹳雀楼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在的鹳雀楼感觉有些欠缺古风。”
24岁的导游杨菁告诉记者:“有的游客会觉得楼非常宏伟,可以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但也有的人知道是新楼后就不看了。”对此,杨菁有自己的看法,“鹳雀楼因诗而闻名,来登楼最重要的是感受诗的内涵,而楼只是一种载体。”
“与其它三座位于长江流域的名楼不同,鹳雀楼是唯一一座坐落在黄河边上的名楼。诗歌文化是它的灵魂。”鹳雀楼景区总经理叶增奎说,更重要的是,鹳雀楼所处的位置乃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尧和舜都曾在这里建都。
古鹳雀楼因诗闻名,如今,新楼也成了以诗会友的平台。新楼建成后,曾多次举办诗歌书画大赛。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留下一篇篇传世佳作。
叶增奎告诉记者,新鹳雀楼建成后,不时仍有鹳雀光临。这种似鹤又似鹭的鸟儿挥舞着羽翼,栖息于高台之上,为宏伟的鹳雀楼增添几许生动。在顶楼处,诗人王之涣的铜像吸引游人驻足合影,只见他左手持卷,右手挥毫,双目远眺,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