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提升了华夏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世纪以来,敦煌文书流散他国是中国学人心中难以消退的“痛”。上世纪30年代,陈寅恪就发出了敦煌学是“中国学术之伤心史”的感叹。自敦煌文书问世后半个多世纪,英、法等国的敦煌学研究长期居于国际汉学界的领先地位。1926年,从胡适开始,中国学者正式踏上了艰难的西行访卷之路。出于学术的敏感,日本学者在西行访卷路上先中国学者一步。由于经费充足,国内时局稳定,再加上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在访卷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比中国学者更为突出的成就。以至于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外国学者喊出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一状况深深地刺痛了中国学人的心。于是,振兴敦煌学成为中国学者的夙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兰州成立。随后,中国学者团结努力、奋起拼搏,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让国际敦煌学界赞许的成就,使这一局面得以扭转。目前,敦煌学的故里——甘肃拥有国际上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团体,中国已成为各国学者公认的敦煌学研究中心。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虽然敦煌文书本身回归中国的路很长,但缩微胶卷、高清晰文书图版的不断出版,极大地改善了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各国学人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中国学者基于本土历史和母语研究的优势,在敦煌“胡语”文书研究之外的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更加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1950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在印度新德里举办“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向世界展示敦煌壁画。此后,以常书鸿等为代表的敦煌艺术家临摹的壁画多次在世界各国展出,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敦煌艺术。1980年以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演出2000余场,以更为宏大的场面、更为震撼的感染力向世界人民宣传了敦煌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华夏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及书信录《敦煌的光彩》、季羡林发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声音,这些意味着敦煌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