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游客购物还不算完,个别导游根本没有尽到职责,“一到景点只负责领路,什么典故、特色都一带而过甚至提都不提,态度还特别差;可一到购物点就来劲,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温先生抱怨。
他心里估摸着,如果算上配套的食宿太差、不得已再加钱升级食宿的费用,整个旅行下来的花费,并不比价位高的高端游便宜。
今年“十一”,温先生想去香港。有了上次经历,温先生再报团就更谨慎。
他发现,跟以往比起来,今年国庆香港游特价线路很少,大多都是打着“纯玩团”、“品质团” 招牌的高品质线路。咨询了几家旅行社,“国庆香港4日双飞游”报价普遍都在4000元以上。相比去年满天飞的2000多元特价线路,涨价幅度确实不小。
对比了多家旅行社的报价后,他最后决定报4397元/人的“国庆香港3晚4日游”线路,协议里注明“全程无购物”。
“出去旅游就是为了开心。如果旅行社真的可以做到像协议里保证的‘无强制购物’,导游不再把重点放在推销商品上,改善和提高服务态度,那多花些钱也值了!”温先生说。
点评:长期以来,不少旅行社推出“零团费”甚至“负团费”路线。从商业逻辑上来讲,如果一个产品的售价低于成本,企业肯定会通过其他各种方式获取利润,而恰恰这些过程又透明度不高,最终极有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旅游法》实施后,强制购物少了,旅行社的盈利渠道更加透明,这可以说是旅游业实现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3. 旅行社涨价,自助游火了
很多人习惯用心体验景区风土人情,不太喜欢跟团“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
“前段时间上网查了一下,‘十一’期间旅行社报价太高了。”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李宏说,为了节省出游费用,同班的几个朋友已经决定在“十一”自助出游。
进入大学后,李宏就开始充分利用“十一”黄金周、寒暑假等时间去旅游。李宏还有一个原则:出去旅游,不伸手向父母要钱。勤工俭学的收入,是他旅游的主要资金来源。
可能正是因为资金得来不易,他对每一笔钱精打细算: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助游。交通方式多是坐火车,或提前预定4折甚至更低折扣的机票。
李宏说,与自助游相比,跟团虽然能够将行程安排得更加紧凑,在更短时间参观更多景点,导游的讲解也比较详细,但他更习惯用心体验景区风土人情,不习惯“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
“十一”前,李宏查看了不同旅行路线的价格,为他和同学的自助游做起了准备。
经过比较后他发现,长线旅游,比如云南、海南等旅游线路的价格变化较大。10月份一条云南线路的报价上涨将近2000元,海南线路上涨500多元,境外游泰国线由之前的4000多元涨到了7000多,涨幅都不小。相比来说,短线旅游的价格并没有太大变动。
李宏做了一个分析:“十一”期间参加云南、四川等国内的长线旅游,完全可以提前预订机票和酒店,然后到网上查找一些旅游攻略,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费用,比报团更合算。而短途旅行,比如到北京周边的八达岭、十三陵等,完全可以乘坐公交车,自由出行也更合算。如果要到北京郊区不太适合乘坐公交前往的地点,比如房山区的十渡风景区等,可以选择和朋友拼车。
“对于涨幅更大的新马泰等出境游路线,不妨再等等。”李宏说,自己没有出境旅游的经验,如果要出境旅游,报团还是有必要。但现在旅行社涨价风刮得正紧,最好还是观察一下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