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沿商于古道修建的312国道陕豫界,如今,这条国道已是我国东西交通大动脉。
入马川(古于村堡)的丹江渡口,现在是一座浮桥。
2014年8月,即将消失的马川村(古于村堡)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一江清水供京津后,它将没入水底,久远的古道历史将成为记忆。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少鸿 唐淑君 左 京)历经数月的商于古道探秘系列报道采访工作,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尾声。从盛夏入初秋,在众多学者、热心群众的帮助支持下,采访组每位成员怀着敬畏之心,在这条朝圣路上,俯下身子翻遍现代的繁华,探寻历史之石背面的故事。在众多的采访点中,最后一站于村堡(也称商于城)从寻访伊始,便袭上了几分浪漫色彩。“六百商于地,崎岖古共闻。”商于古道,意为起于“商”,止于“于”的一条大通道。古道起于商邑,这个节点是很明确的。终点“于村”,却不很明确。一说在河南省内乡县柒于镇,一说在淅川县,还有说在西峡县。商洛史学界与民间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未知催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刺激探险气氛,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访组沿着与商于古道同线的312国道出商南富水镇(古商于古道阳城驿)入河南西峡,踏上了寻访之旅。
淅川的惊喜奇遇
虽然民间多说古于村堡位于现今内乡县境内,前不久还有学者刚自内乡寻访归来。但采访组还是把这次探访的重点目标指向了淅川。结束了商南富水阳城驿的采访,下午5时多出发,沿312国道,一路经河南西坪、重阳、荆河等地,入西峡,沿河谷地带向南行,晚7点多到达淅川。
十分巧合与幸运的是,入住淅川迎宾馆后,就在记者房间里所放的一堆宣传资料里,有两本书。一本是淅川老城人、新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夏冠洲先生数年前出版的文史随笔《丹江记忆》,一本是淅川县志办编的《淅川,楚文化摇篮》。此发现令原本疲惫的采访组成员瞬间抖起了精神,连夜看完了这两本书。在其中,记者找到了极为重要的有关商于城的记载、线索和考证资料。第二天一大早,带着偶然发现的好心情,记者来到淅川县方志科。方志科年鉴办主任魏瑞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而其提供的一本珍贵的《清咸丰淅川厅志》更加令记者兴奋不已。厅志第一卷中,有“商于城”的明确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载南乡丹水二县有商城,《水经注》载丹水过商县南又东南经流南乡丹水二县之间,所谓商于者也。《明一统志》载,商于城在内乡县商于城堡,秦张仪许楚商于之地六百里,故此。按:明成化以前,在内乡为商于城堡。成化八年分入淅川县,即今厅城西南于村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