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姚怀亮认为,春秋战国时开辟的商于古道是逐水而行、践草成径的,不可能完全与我们今天的312国道走向完全吻合,它同唐代商州刺史李西华所开的避水碥道、明代商州知州郗元洪重修的“郗公路”等路线大概也都不甚重合。唐时由商于道赴襄阳、江陵一带也不必绕行郦邑(即今内乡),商于古道的终点于村也不会出现在今312国道赴内乡的道路附近,它一定会在今淅川县境内的淅水岸边。
古道终点在淅川
关于商于古道终点的所在地虽然众说纷纭,商洛市地方志办主任杨建国告诉记者:《大清一统志》明确记载,于地,位于内乡西七里。按地理位置推测,实际地点与本采访组最终探寻结果不谋而合。
由杨建国主编的《商于古道》一书已经编写完毕,即将付梓。书中详细记录了经严格考证的商于古道历史资料,收入史学界对整个商于古道的最新发现。书籍的前言中如此写到:横穿于境内的这条古道——商于古道,又称“商于六百里”,是指商于至河南内乡古于城一带。秦孝公封卫鞅以商于十五邑,张仪欺楚、秦之亡楚、刘邦灭秦、绿林军诛戮王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古道。同时也是宋金鏖战、李自成屯兵养马,直捣京城的古战场。在抗战时期,它是抗击日寇的东路运输线,解放战争时期,又是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北上的重要通道和陕南游击队的征战之地。商于古道的兴衰变化,反映出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侧面。
“通观商于古道的古今史,它既是一条军事通道,又是一条古驿站之路,还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杨建国说,“它曾历经了无数次战火硝烟,见证过无数个历史事件又演绎了一幕幕人生故事。时至今日,它仍作为一条我国西北与东南地区的捷径,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