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记者才恍然大悟:于地在内乡还是淅川的争执,都是源于内乡与淅川在历史上的分和变迁。《淅川县志》等资料显示: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淅川。淅川县在后周时期并入内乡县。唐朝初,复置淅川县,治所位于马蹬。在后来的历史中,淅川县之所属,也是几经变迁。并入内乡后,还保留有淅川驿和商于驿。魏瑞林对照地图,给记者指出了史料记载中于地现在对应的位置:古时于村堡,即现淅川县盛湾镇马川村,在原淅川县城附近,即古丹阳城边缘。如此,商于古道河南段的路线在地图上清晰起来:从盛湾镇马川村出发,沿丹江而上,过荆紫关,沿河谷地带北上西坪,入陕至商南。我们即奔马川而去。
即将消失的马川
从淅川县城出发,跟随淅川至盛湾的班车,颠过一段戈壁般的道路,过了一个渡口,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盛湾镇。眼看成功就在眼前,但却被当地群众意外告知:马川村已经不复存在!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整体战略需要,丹江口水库加高,蓄水量增加,今年10月份开始向京津供水,水位提升后,马川村将被淹没。马川村民已经整村迁移到平顶山去了。经三次折返寻路,最终我们站在了盛湾镇河扒村所在的山岗边上,俯瞰到马川村的旧址全貌:一马平川的河谷地带,眼前是一大片绿树掩映的地面,还有庄稼地里隐约可见的桥涵遗迹和老房基础。可以想见,这块背依山岗、面向丹水的地面,之前一定是人丁兴旺、粮田肥沃、水草丰茂的风水宝地。
经过我们的考察,我们认为商于古道的走向为:经商南富水阳城驿出陕入豫,在西峡县西坪镇转向东南沿河谷地带到淅川荆紫关,再顺丹江而下,到达淅川老城丹阳旁、丹江岸边的于村堡。同时,还有水路,水路从龙驹寨以下,沿丹江过荆紫关到于村堡。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水旱两条线路在陕豫两省山川河谷之间的穿行轨迹与必然走势。盛湾过去叫宋湾,商于城处于丹水西南岸上,依山面河,控制着丹江水路。与之隔江遥遥相望的,是丹江东北方向的马蹬镇。初唐时期,淅川县之治所曾位于马蹬。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认定淅川盛湾的马川为历史上的于村堡即商于城所在地,作为商于古道的终点,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民间探寻商于路
近年来,商洛民间许多有识之士都自发加入到寻访古于村堡旧址的行列中来。商洛市教研室退休干部党磊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经实地探寻,他得出的结论是于村位于现在内乡县的桃溪镇。党磊先生在内乡县桃溪镇桃庄河村西河组(原名于家营)与于家沟组分别找到了于姓村民。他认为,从商州沿丹江河谷一路东下到荆紫关,再折向河南332省道一线到达桃溪镇街附近,是早期商于古道最理想的线路走向。以后,由于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于古道的线路走向就逐渐与现今312国道基本相吻合,出古西峡口下析水,过上集到桃溪镇一带。从古时的桃溪镇一带经析水通丹江,可便捷到达江汉平原。因此推测,现在内乡县桃溪镇彭家沟村于家沟或桃溪镇所在地西庙岗村可能就是历史上商于古道终点的七于铺(或于村镇)。
河南南阳水利局年逾九旬的水利、地名问题专家彤良翰老先生考证后认为,“商,即今陕西商县;于,即于城,在今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盛湾乡马川村,西南古城岗处。若以里程计算,商县至于城之间的距离约300公里,与张仪诈称的600里大致相符。”彤良翰先生的立论依据为:《水经注》曰:“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东南。过其县南,又过商南县。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均。”郦道元自注云:“……丹水径流(析、丹水)二县之间,历于中之北,所谓商于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谓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