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波
斑马线前主动礼让、食堂餐桌“光盘行动”、智慧物业搭起生活服务圈、村规民约成为遵守的日常……置身于秦岭最美的城市——商洛,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不经意间,总会与文明相遇。
文明,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近年来,商洛市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筑牢思想道德基础,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强化城市建管力度,打造宜居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局面。
内外兼修,塑造城市形象
2024年8月28日,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开幕式在商洛举行。精彩的赛事、丰富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赛事期间,为全力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商洛在重要点位设立“暖动鹤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微笑的商州”让世界在商洛看见美丽中国。
今年3月25日,商洛市深化“爱我商洛”共建城市文明主题实践暨“暖动鹤城”文明实践活动在江南小区广场启动,推动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特色品牌,于润物无声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在深入研究文明城市创建规律的基础上,商洛建好用好市县镇村四级文明实践主阵地,打造9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党群服务中心、窗口单位、居民小区、商超酒店等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一刻钟”党群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圈,打通了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诚立信,诚信致远。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城市文明的鲜明价值追求。
2023年9月12日,商洛2023年诚信企业和诚信之星发布仪式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会上发布诚信服务企业、诚信工业企业、诚信物流企业3类49个和诚信之星10名。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快“诚信商洛”建设,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和监管机制,全市上下形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为共筑文明之城添砖加瓦。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化“爱我商洛”主题实践活动,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措施“21条”,制定出台《商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构建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标对表、治理精细、管理智慧,着眼大格局、干在细微处,商洛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
榜样力量,引领文明风尚
一座城市的文明,既体现在光鲜的“面子”上,也彰显于厚实的“里子”里。
“女婿家境不好,咱娃回去还要生活,要给孩子们留些创业家底。”近日,商州区刘湾街道紫荆村二组陈军芳将亲家送上门的彩礼,硬是退回去了16.8万元。这一深明大义之举,被乡亲们广泛传颂。
文明之花,绽放城乡沃土;润物无声,凝聚精神力量。
自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商洛始终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一以贯之推动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里的文明商洛”系列活动,让时代新风浸润城乡沃土,让文明的种子植根百姓心中。
9月23日,秋雨绵绵。作为全省5位受邀道德模范之一,来自商洛的王力,走进陕西广播电视台,参加“三秦楷模发布厅”活动。
从一名企业普通职工,到踏上爱心公益之路,再到成为山阳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王力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助学济困、携老爱幼的事业上,用最朴实的行动,将善念耕植于秦巴深处。
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坚持13年实属不易,这份动力来自哪里?“我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来自帮助他人时收获的‘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懂得了‘微小的善意也能聚成大能量’。”面对主持人的提问,王力言语中透着真诚与坚定。
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微光汇聚璀璨光芒,彰显榜样力量。
一直以来,商洛深化实施“厚德陕西·善行商洛”主题实践,打造“文明商洛·好人之城”品牌,创新“1+3+N”典型培树模式,累计评选商洛好人、道德模范726人,推荐99人获评中国好人、陕西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同时,积极开展道德典型百村示范巡讲、身边榜样进校园等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出台《商洛市奖励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实施办法》,建立完善礼遇帮扶的长效动态机制,让“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利民惠民,共创美好生活
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城市为人民。一件件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映照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效与底色。
公园绿地是最普惠的民生。
中心城区北新街通江园,过去这里矗立着几栋老建筑,挤占公共空间,附近居民停车更是大难题。随着城市“微更新”推进,老旧建筑拆除了,地下建成了停车场,地面成了精致的口袋公园。如今,园内布局精美,设施齐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拆除违法搭建2.3万平方米,拆墙并院216处,增设车位7885个、充电桩8630个,打通消防通道331处,规整线缆16万米……商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干净商洛”“精致商洛”活动为载体,通过“拆、改、建、管、治”多管齐下,大力开展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治理及口袋公园建设工作,以“微空间”承载“大民生”,倾力打造“一角一特色,一园一景观”的生态园林城市,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物业,一头关系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一头连着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每一桩看似细碎的物业纠纷,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冷暖。
位于中心城区商中路的垃圾处理厂小区,曾是名副其实的无物管、无配套设施、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自物业公司接管小区以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原本杂乱的公共区域变得整洁美观,安保设施配套齐全,停车位规划有序,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小区居民张大爷高兴地说。
商洛始终坚持利民惠民的创建理念,把解决城市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作为突破口,创新“4+5”物业服务管理模式,中心城区401个小区接入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小区物业覆盖率由16%提升到100%,解决了多年来物业服务和政府管理“两张皮”的弊病,社会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抬头见绿、开窗见景,出门有园、锻炼有场,诉求有人管、办事更高效……伴随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一项项温暖人心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一个和谐宜居、充满活力、文明友善的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一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