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健康帮扶工作侧记
本报通讯员 李翠萍 任泊焘
秦岭逶迤,丹江奔流。在商洛这片山水相依的土地上,健康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近年来,商洛市卫生健康系统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精准施策破解山区医疗困境,用实干担当筑牢乡村健康防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健康动能”。
监测预警先行 筑牢“防贫堤坝”
防止规模性因病致贫返贫是卫健系统人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是底线,也是刚性任务。市卫健委通过采取上下联动、数据比对、入户核实等方式,每月对农村新增大病患者进行监测,累计发现新增大病患者1.5万多人,及时上报市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进行风险研判,并全部落实健康帮扶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大病专项救治,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至30种大病患者,累计救治大病患者2.5万多例。精准执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确保政策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100%执行到位,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负担。通过“数据预警+入户核查+帮扶落实+长效保障”闭环机制,依托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系统,对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的患病情况、分类救治情况、家庭医生签约率、重点慢病管理率等指标实时监测,组织4022名医务人员组建773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扎实开展四种重点慢病签约服务,保证了精准识别风险人群、精准实施医疗干预、精准提供健康管理和精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有效化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提升服务能力 夯实“健康基石”
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获得便捷、优质、连续的健康保障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核心目标。市卫健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配备,建成投用公有产权村卫生室1228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为基层配置CT等设施设备160多台(件)。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0个,累计下派执行院长18名、医务人员412名,共建科室54个,开展带教查房800多次。建成急救分站32家,村级急救点244个,救治急危重症患者6000多人次。建成胸痛救治单元17个,心电“一张网”覆盖所有镇卫生院740个村卫生室、影像“一张网”覆盖74个镇(街道),基本实现“镇村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信息共享”。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年底前全市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十地市第一。
长效机制护航 绘就“振兴图景”
提升整体健康治理能力,推动工作从攻坚期的超常举措向常态化、制度化的保障体系转变,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市卫健委全面建立“造血式”长效帮扶机制、资源下沉常态化机制、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机制,以机制护航效能提升。扎实做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苏陕协作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组团式”帮扶工作,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3年来累计派驻帮扶团队员121人,投入帮扶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临床重点科室70个,引进新技术(项目)530项,开展学术讲座80多次,培养本土人才530多人。构建智慧医疗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三秦智医助理”项目建设,推动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在基层应用,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提供决策支持。完善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体系,推动健康促进、爱国卫生运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优化人居环境等健康促进行动,引导农村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从“治已病”向“防未病”延伸。开展“健康商洛行”活动1000多场、爱国卫生运动主题活动40多场,居民健康素养率提升至26.33%;组织“健康形象大使”评选,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创建170个市级健康细胞示范单位,丹凤、商州等地经验在全省推广。
真情服务连心 做实“驻村帮扶”
驻村帮扶工作是党心民心的坚实桥梁,不仅继承了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自市卫健委帮扶丹凤县武关镇段湾村以来,先后14次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各年度帮扶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到村调研指导工作16次,累计解决实际问题30多个。多渠道筹集各类资金16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大坝加固、饮水工程升级改造、产业基地路改造提升等项目10多个,基础设施改善明显。筹措物资慰问困难群众,修复因灾受损房屋,救助重症患者,及时化解民生难题;助销农特产品1.2万公斤,开展健康讲座20多场,组织专家义诊3次、发放药物价值6万多元,让帮扶成果真正惠及群众。202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2006元,比2020年底9500元增加2506元,增长26.4%。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平安夜访”等工作,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环境美、纠纷少、民风好的良好局面。段湾村先后被丹凤县委、县政府授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