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全力打造国家“超级充电宝”的调查
本报通讯员 张祖成 韩 虎 陈涛涛
西电东送是国家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商洛地处陕豫鄂三省交界,是“西电东送”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连接着西部能源产区与东部负荷中心。随着“西电东送”和“陕电外送”能力的持续提升,商洛作为电力输送枢纽节点与电力调节保障基地的区位优势愈发明显。近年来,商洛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储能产业的大好机遇,立足境内丰富的资源禀赋,因势而为、超前谋划,初步构建起以抽水蓄能为主导、以矿穴压缩空气储能为尝试、以电化学储能为补充的新型多元储能体系,为打造千亿级抽水蓄能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多元储能点亮未来
因地制宜,深挖优势发展抽水蓄能。商洛市立足秦岭“中央水塔”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岭谷交错、河流密布的自然优势,深挖全市抽水蓄能资源,科学谋划,压茬推进选址、纳规、移民等各项工作,为抽水蓄能项目落得下、快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陕西省首座、西北已投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电站总投资88.5亿元、装机140万千瓦、年发电23.41亿千瓦时,年均为地方增收1.15亿元;总投资93.47亿元、装机120万千瓦的陕西山阳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建设高峰期,预计2029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30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柞水曹坪140万千瓦电站正在更换投资主体;丹凤鱼岭140万千瓦电站已进入项目核准阶段;镇安米粮、山阳杨地、商州何家塬和商南赵川等电站正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到2035年,全市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突破820万千瓦,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产业基地。
变废为宝,盘活资源初探矿穴储能。商洛市矿产资源丰富,域内有采矿企业100多家,多年开采形成容积巨大、密闭性好的采空矿井众多,尚未回填的矿穴是压缩空气储能的天然生产空间。为盘活地下废弃矿井资源,实现变废为宝,商洛经开区组织相关人员考察学习湖北应城、陕西铜川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发展经验,引进央企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建设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于2024年8月签署中能建商洛4×15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56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约14亿元,建设1台150MW机组,计划于2025年年底前开工,2027年年底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1.5亿元,税收1500万元,目前正在立项;二期工程投资约42亿元,建设3台150MW机组,计划2028年上半年启动建设。预计到2030年,全市矿穴压缩空气储能装机将突破60万千瓦,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矿穴储能基地。
借势而为,延长链条打造多元储能。商洛市具有发展多元储能的优越条件,光伏产业规模大、锂电产业发展快、能源装备制造基础好,是全省唯一的秦创原新能源电池产业创新聚集区。全市积极发展绿氢储能、独立电化学储能、电源侧储能和矿穴储气,推动储能模块化、多元化发展。陕西省首个绿电制绿氢及应用项目——陕西正太能源风光氢制储用智能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商建设成功;陕环商南县200MW、中谷秦商200MW、陕投50MW、商南首元4个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即将开工。同时,聚力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电池材料+动力(储能)电池+电池封装+终端应用+电池回收”锂电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商洛比亚迪3.6万吨电解液、3.6亿平方米隔膜纸,陕西海恩年产10000吨电池正极材料、年产40万只动力锂能18650电池,领充新能源充电桩产品生产基地,陕西朝阳动力电池总装基地一期项目均已建成投产;总投资1.18亿元、年产10000立方米钒电解液生产线项目完成90%进度,预计2026年1月投产,二期规划建设年产40000立方米电解液、400MW电锥生产线;陕西瑞美年产3GWH固态锂离子电池、陕西朝阳动力电池总装基地二期正加快建设。
多重短板制约前行
政策持续收紧,项目推进受限。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目前除抽水蓄能外,新型储能技术仍处于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期,相关的电价政策和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成本疏导不畅、有效利用率不高、社会主动投资意愿较低等问题,阻碍本地储能项目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抽水蓄能规模严格受限,为防止抽水蓄能电站无序开发和产能过剩,中央和省层面明确要求“一个县区原则上只布局一座抽蓄电站”且“仅核准列入规划内电站项目”,目前除镇安电站已建成外,全市仅柞水曹坪、山阳色河和丹凤鱼岭三个电站具备建设条件,其余处于谋划阶段的抽蓄项目推进可能性较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商洛全域处于秦岭腹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首提之地,面临全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限制,导致部分储能项目被迫推迟或暂停。例如,商洛经开区空气压缩储能项目因需避让生态敏感区而重新选址,开工时间有所延迟。
产业链条短弱,集聚效应不足。核心环节存在明显缺失,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的上游产业基础薄弱,本地缺乏抽蓄机组、压缩机、储气装置、膨胀机等关键装备的制造能力,所需设备完全依赖外地采购;全钒液流电池仅处于生产线建设阶段,尚未有实际应用项目落地,中下游产业几乎空白;而锂离子等电化学储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材料、中游制造环节,下游应用及电池回收等产业支撑不足,未能形成“材料—制造—应用”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闭环。产业配套协同能力不足,本地储能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度较低,缺乏互补性与协作机制。例如,本地电池企业如朝阳动力、海恩等所生产的产品,未必能应用于本区域的储能电站建设,产业内部衔接松散、协同效率不高。规模效应尚未显现,目前,除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及个别电池企业初步投产外,多数储能项目仍处于建设或立项阶段,实际投产运行的项目较少,总体产值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显著,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或专业化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电网支撑能力不足,外送通道受限。网架结构薄弱,商洛电网中存在较多单线单变运行站点,有7座110千伏变电站(占比19.4%)、28座35千伏变电站(占比50.9%)仍为单线或单变供电,另有10座35千伏、5座110千伏变电站无法满足N-1运行要求,电网结构可靠性不够。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全市年上网电量达76.36亿千瓦时(其中火电68.46亿千瓦时、光伏7.9亿千瓦时),但全年用电量仅为56亿千瓦时,受工业结构与人口规模制约,本地负荷长期维持在100万千瓦左右,历史最大负荷111.28万千瓦,大量清洁电力需向外输送。外送通道建设滞后,目前全市仅有4座330千伏变电站,缺乏750千伏及以上等级变电站和特高压直达外送通道;随着储能产业项目的陆续建成,电力外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现有送出断面将严重不足,制约清洁能源的跨区消纳。
多措并举激活动能
强化政策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建议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全市储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抽水蓄能、钒电池、氢储能等细分领域发展路径和支持措施。探索建立容量电价机制、储能碳积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储能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及绿色金融支持,降低投资成本。推动储能项目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通过峰谷电价差、容量补偿等模式提升项目经济性,激发社会投资积极性。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储能项目生态准入预评估制度,对秦岭保护区内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布局对生态影响小的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项目。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健全用好“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推动开通储能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简化纳入国家规划项目的核准流程。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全面完成市场准入壁垒集中清理整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全力招引优质企业,坚决守住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底线要求,转变招商理念,强化“合伙人”思维,用好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建设、钒等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国家重视新型储能等资源、政策优势,精准招引一批抽水蓄能及空气压缩储能装备生产制造、液流钒电池全产业链及锂电池回收利用头部企业落户商洛或在商建厂。科学推进现有项目,根据项目前期工作成熟程度,有序推进存量项目。推动朝阳动力、海恩等头部企业与本地电站、园区开展供需对接,优先采购本地化设备应用服务。精心筹谋未来发展,结合商洛储能产业发展实际,抢抓有利时机,全方位谋划“十五五”期间储能产业发展。支持五洲矿业成为国内钒储能头部企业,推动其与西安交大等机构合作在商建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探索在工业园区、数据中心、高铁站等场景推广光伏储能项目,拓展用户侧储能应用。全力争取省级绿色微电网试点,着力在商洛经开区、山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开展分布式储能示范。同时,探索建设储能产业示范园区,打造研发制造应用协同生态,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集群发展。
夯实电网基础,畅通外送通道。强化网架结构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商州或丹凤750千伏变电站及连接关中电网的专线,推进镇安、山阳330千伏变电站及区域电网环线建设,消除单线单变运行风险。升级电网调度系统,引入分布式储能聚合调控技术,提升对新能源并网储能电站的智能管理能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拓展电力外送能力,争取将商洛列为西北新能源消纳调配中心,推动特高压外送通道规划落地,解决清洁能源跨区消纳瓶颈。探索与西安、武汉等负荷中心城市签订绿电定向输送协议,通过市场化交易提升外送电量,支持共享储能项目参与跨省电力交易,提升经济性。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探索在工业园区推广光伏储能微电网模式,建设自平衡能源系统,降低对大电网依赖。鼓励高铁配套储能电站建设,支持绿氢制储用一体化项目,通过多能互补提升本地消纳能力。探索电动汽车V2G、智慧车棚等新型负荷调节技术,进一步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推动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依托秦创原(商洛)平台,设立储能技术攻关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钒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技术研发。与西安交大、商洛学院等共建储能重点实验室,开展钒电池材料、系统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国内外团队解决储能效率与安全问题。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实施“储能专家商洛行”计划,柔性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与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储能专业,培养本地化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对成果转化收益实行较高比例分配给研发团队的政策,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飞地孵化、离岸研发等合作。支持陕西丰源、中钒昌盛等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研究院合作开发钒基储能材料。建设储能检测认证平台,提供技术评估与标准制定服务,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