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秦岭千峰皆如韵 商於一路尽成篇

2025-10-21 10:39:49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文/本报记者 王尚锋 图/本报记者 杨 鑫

  “丹水环城”作为古商州八景之一,是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

  2023年以来,丹凤县商镇投入资金新建了商山四皓文化广场,唱响集养生、休闲、文化、文物旅游于一体的“商山四皓”品牌。

  商洛市中心城区四皓街东北侧的四皓公园里,四皓雕塑、墙、柱等景观及其镌刻在上面的一首首与四皓相关的古今诗词,让这处人文景观显得更加厚重。

  许多大诗人都在经商洛时留有诗作,崎岖的商於古道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秋雨初歇,晨光熹微。商洛市中心城区四皓街东北侧的四皓公园里,草木葱茏,桂花香浓。一曲优美的《高山流水》曲调响起,晨练的人们娴熟地打起太极拳。公园里的四皓雕塑、墙、柱等景观及其镌刻在上面的一首首与四皓相关的古今诗词,让这处人文景观显得更加厚重。

  于2023年4月建成投用的商洛市中心城区四皓公园,有清乾隆时期的“汉四皓墓”石碑、四皓祠、树龄百年的古侧柏等历史遗存,是传承城市文脉、弘扬四皓文化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2023年,丹凤县商镇依托商山四皓文化历史底蕴,以弘扬商山四皓千年遗风为出发点,也投入资金新建了商山四皓文化广场。建设中,当地既细心守护汉墓群、四皓祠遗址与百年古柏等珍贵遗存,又新建了商山四皓雕塑像、16个四皓诗词文化墙和2个汉阙等,唱响集养生、休闲、文化、文物旅游于一体的“商山四皓”品牌。

  “商山四皓文化”创造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光彩。2000多年来,商山四皓的高风亮节及其力主“礼隆乐和、四海克谐”“六律及于丝竹、和声应于金石”的“和谐”“廉政”精神为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当朝顶层人物所传颂。历史的长河里,众多名家途经商洛,或歌颂“四皓”,或拜谒四皓庙、四皓墓,留下了多篇诗词佳作。他们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几乎道尽了对商山四皓的敬仰,对商洛山水的赞美,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慨叹,对时事变迁的感怀。

  “四皓”:著名的历史符号

  2237年前,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宫四博士唐秉(东园公)、崔广(夏黄公)、吴实(绮里季)、周术(甪里先生)隐居商山。他们4人隐居商山年皆80有余,须发皓白,世称“商山四皓”。他们曾编《采芝歌》一首流传至今。“四皓墓”一在今天的商州城西的四皓公园内,一在今丹凤县商镇。唐代柳宗元、宋代王禹偁等名家亦为“四皓”写有碑文,盛赞其“知进知退”的高风亮节。“四皓”隐居之商山有四皓祠(俗称商山寺)。历史上,多位诗人对4位隐士的故事尤为偏爱。

  建安十六年(211)至二十年,曹植随父亲曹操西征潼关、汉中途中经过商洛时,创作了《商山四皓赞》一诗,颇有超人之见,诗云:“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全诗仅32字,却全面叙述了四皓事迹的4个阶段,并认为这4个阶段的做法全是对的,并且取得了4种好的结果——离开始皇可以“避秦隐形”;不介入刘项之争可以“养志弗营”;高祖礼聘不出可以“保节全贞”;出而辅佐太子可以使“汉嗣以宁”。诗歌赞颂了四皓天下大乱而隐、时局危困而出的高尚情操,反映出作者青年时期的雄心壮志。曹植是最早用诗文吟咏四皓的文学家。全文对四皓的赞颂溢于言表,这一评定对后世歌颂四皓具有先导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题目最早将四皓这一人名与商山这一地名贯穿起来,自此之后,“商山四皓”便成为一个特定的专用名词在各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

  唐开元十八年(730),诗人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求官途中经过商洛,写下《商山四皓》,诗云:“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这首诗歌赞扬了四皓待机而出、功成不居的豁达胸怀,借古抒怀,也表达了自身的政治抱负,是诗人自信可成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的写照。天宝三年(744),李白被逐出长安,取道商洛前往洛阳漫游,在过四皓墓时,他进园凭吊作诗《过四皓墓》,诗云:“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赞颂了商山四皓的高风亮节,同时抒发了对时事的感慨。

  1210年前,唐元和十年(815),诗人白居易去江州途中,在路过商州城西的四皓庙时写下《题商山四皓庙》一诗,诗人直抒胸臆:“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谪江州。”借四皓的“自由”反衬自己被贬江州的失意,商洛的山水成为他情感的寄托,但是他肯定了商山四皓的人格与功绩,也透露出白居易的评价标准,以兼济与独善为主。

  市方志办副主任李勇介绍,历代歌颂“四皓”或拜谒四皓庙、四皓墓的诗文有200多首(篇),有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杜牧、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王禹偁、赵孟頫等,他们用名言佳句,从不同角度评价了商山四皓。其中,李白在《商山四皓》中写下“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短短10字,既点明四皓辅佐汉室、功成后却隐退商山的人生选择,更赞扬他们进退取舍皆随己意,不为外界名利所扰的通透与洒脱;白居易在《题四皓庙》中用“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描写了四皓舒卷自如的“避秦安汉”行为。在白居易眼中,这份审时度势的智慧与洒脱自在的风骨,尽显博智至善的品格,足以成为后人敬仰的偶像。不过,文人对四皓的评价并非全然一致,如元稹、杜牧等,他们认为四皓出山辅佐刘盈,表面上看似起到了安定刘家汉室的作用,但若从长远来看,这一选择实则为吕氏篡权埋下了隐患。

  商山:诗意的栖居之所

  山有山的险,也有山的美,有山皆入画。自汉、唐相继定都长安以来,商於道即成为京师通往中国东南的必经之路。到唐贞观、开元年间,上都长安与江淮之间的交通往来,除贡赋物质及笨重行李要取道黄河、汴水和渭水外,商旅官民往返东南各地,多利用商於道的捷径条件。

  唐代诗人王贞白《商山》诗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即是对当时古道盛况的描述。唐代文人士子奔波于古道之间,上京赶考的青云之志、落第回乡的落魄之情,迁升入朝的仕途得意、贬谪离京的仕途失意,因古道江山之助,发言为诗,成就了无数名篇。许多大诗人如张说、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王维、孟郊、韩愈、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都在经过此道时留有诗作。所以,崎岖的商於古道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李白曾两次经过商州,他“居商州游览山水,数年北去”,且留下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在同时任商州刺史的裴延庆游历龟山,在《九日龟山登高》中写道:“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弦扬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在一个云淡风轻的美好秋日,李白与友人携手登上龟山,眼前秋水碧绿,秋山明媚,一片生机勃勃。他们酌饮美酒,采摘秋菊,共赏秋景,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之间。此时的李白,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沉醉在商洛的山水之中。

  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他“七年三往复”,曾5次经过商州,留下咏商诗作20多首,大多为喻物言志、借景释怀之作。但在诗作中不乏对商州风景的赞美和感叹,如“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就表达了对商州多处风景的喜爱和留恋。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两次被贬官南下途中均经过商州,留有多篇诗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他第二次被贬南下潮州途经商州而作,诗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倾诉了因忠心而被贬的委屈及路途的艰辛。

  元稹与白居易齐名,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唐宪宗元和五年(810)被贬为江陵士曹,5年后返京,往返途中均经过商州,在此留下诗篇有20多首。他在《西归绝句》中写下“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商山胜景,情意恳切深厚,也表达了作者回京时欢快的心情。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他因在东南诸州任刺史,曾两过商州,留有9篇诗作。他在《商山麻涧》一诗中写道:“云光岚彩四合面,柔桑垂柳十余家。”描绘了距商州城西20公里熊耳山下的麻涧,山村春景色彩鲜秀,艳丽如画。李商隐两次途经商州,留有5篇诗作。《商於》一诗中他以“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起笔,描绘出雨后初晴的商於大地,空气清新,景致澄澈,尽显商山独有的秋日韵味。李商隐在《商於新开路》中则感叹:“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穽日初曛。”商於古道的崎岖艰险,自古以来便闻名遐迩,诗人行走其间,看到春日将尽,蜂房遍布,日暮时分,虎阱阴森,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对人生的坎坷与世事的无常有了更深的体悟。

  唐代李山甫的《春日商山道中作》则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一径春光里,扬鞭入翠微。风来花落帽,云过雨沾衣……”春日里,诗人扬鞭跃马,踏入如诗如画的商山道,微风拂来,落花飘落,正巧落在他的帽子上;云朵飘过,细雨洒落,打湿了他的衣裳。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生动地展现了商山道春日的柔美与灵动,让人

  流连忘返。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王禹偁,任商州团练副使期间,对商山亦是情有独钟。他在《商山》中云:“六百里巉岩,岚光霁后添。经年吟未得,尽目看无厌。”商山的巉岩险峻,在雨后初晴时,岚光缭绕,更添几分神秘与壮丽。王禹偁在此生活多年,却始终无法用笔墨完全描绘出商山的美,每次眺望,都依然满心喜爱,百看不厌。他与商山朝夕相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这片山水之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成为商山文化的珍贵记忆。

  明代曾任户部主事、陕西提学副使的姜士昌在赴兴安途经商洛时作诗《商山道中》:“再为商山行,始觉商山好。”诗中作者重行于商山道中,感到商山风光与气象的幽静雅致。清代商州知州陈祁在诗中云:“商於六百古膏腴,偏我来时事各殊。惟有青山依旧在,风光可赋景堪图。”深感无法书尽商山的美,曾在诗里呼吁“商於山水要新诗”。清代王时叙在《商州山歌》中描写山居人家:“西南泉畔住人家,一带墙垣尽水洼。怪底朝来香满院,薫风门外绽荷花。”农家生产生活,农家小院,满满的烟火气息,代入感爆棚,不觉让人在诗文中徜徉,回味起岁月的沧桑。

  丹水:灵动的诗意之河

  无水不文章。丹江全长443公里,在商洛境内总长241公里。作为商洛的灵动之脉,盈盈丹水也在诗词中流淌着独特的魅力。“丹水环城”作为古商州八景之一,是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

  李白在《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中盛赞仙娥溪:“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描写仙娥溪的翠壁高耸入云,山涧中喷涌而出的丹江水,发出悦耳的声响,乘兴寻幽访胜,赏玩溪边的名花和石上的好月,如梦如幻。李白与裴使君(商州刺史裴延庆)一同游览,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流连忘返,对仙娥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元稹的《西归绝句(其九)》则为丹水注入了一抹淡淡的哀愁:“今朝西渡丹河水,心寄丹河一片愁。共到庄前竹园下,殷勤为绕故山流。”此诗作于唐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唐州奉召还京,途经丹河,托河水寄去怀乡的无限情丝,绕着故乡的山峦流淌。丹水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水,而是成为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杜牧的五言律诗《丹水》云:“何事苦萦回,离肠不自裁。恨身随梦去,春态逐云来。沈定蓝光彻,喧盘粉浪开。翠岩三百尺,谁作子陵台。恨身随梦去。”这首诗歌通过描写丹江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

  王禹偁是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淳化二年(991)因敢于秉公执法遭贬任商州团练副使,留居商州一年左右,遍游商山洛水,留诗180多首,吟咏商州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表抒情怀。其中不少诗句堪称佳作,对丹水的描写则更为细腻。他在《丹水》中云:“瑟瑟复潺潺,朝宗去不还。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影浸仙娥面,波涵织女鬟……”丹水潺潺流淌,奔腾不息,与云雾相伴,流向远方。它的影子倒映着仙娥峰的美丽面容,水波荡漾,仿佛蕴含着织女的发髻。诗作主要描绘丹水风光和周边景物,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丹江的喜爱之情。诗作对丹水的描写,多角度、立体化,远观与近景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包含景物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不仅写其形态、写其声音,还写其变化流动,从而呈现出一幅生动多彩的丹江图景。

  他还在《丹河闲步》中表达了对丹江的爱恋:“谁爱潺湲到水滨,春来只有我来频。沙边坐惯渔翁识,岸上行多白鸟驯……”春天,他常常独自来到丹水之滨,漫步沙滩,与渔翁为伴,看白鸟飞翔,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在他心中,丹水是商州的灵魂所在,是他心灵的慰藉。他在《别丹水》中抒写了离别商州时的心情,以清澈丹水自励志节,抒发了对丹水的依恋之情。

  宋代任商州知州的裴大亮在《题西岩寺》中也提到丹水:“清溪如鉴照行人,谷鸟山花景渐新。五马频来无别事,为思江上若耶春。”清代任商县令的李曰栋的《丹水环城》一诗,描述了当时鹤城丹水环城的景象:“丹流滚滚绕西来,一带环经百雉隈。风定水澄平似熨,潮生浪激怒如摧。光摇龟岸方南转,波撼鹤城至北回。最爱江天明月夜,恍疑蜃市岛中开。”诗人登高望远,虚实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丹江绕城时的美景,流露出对丹江风景的喜爱之情。

  市方志专家库专家、市政协文史专员刘毅介绍,明天启三年(1623)春,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游历华山后,由华阳川越秦岭进入洛南黄龙铺,经杨氏城,出石门沟,渡洛河,抵景村,过蟒岭,出老君峪到龙驹寨,雇船顺丹江而下,由商南县梳洗楼出商洛。他前后在商共7天时间,记下了沿途所见,收录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中。商州的山川风物在他的笔下雄伟瑰丽,气象万千,鲜活灵动,精妙传神。如他写自己在丹江漂流时的情景:“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读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与徐公同船共游,眼前一幅丹江春景图正在徐徐展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或行色匆匆赶赴仕途,或满怀愁绪放逐天涯,或悠然自得沉醉山水,于商山洛水间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这些诗篇,宛如颗颗璀璨星辰,照亮了商洛的历史天空,也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领略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 相关阅读
  • 前三季度商州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本报讯 (通讯员 王 婷)今年以来,商州区锚定“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核心思路,以涉气污染源、扬尘、臭氧三大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系统性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截至9月30日,全区优良天数252天,空...

    时间:10-21
  • 商州靶向监督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管理

      本报讯 (通讯员 王 翠)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商州区纪委监委紧盯财政惠农惠民补贴资金、乡村振兴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靶向监督,从严执纪,护航乡村振兴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靶向监督促整改。建立“纪...

    时间:10-21
  • 走进商山洛水 共赏秦岭瑰宝

    10月17日晚,秦岭博物馆内热闹非凡,香港精装明星足球队的队员们走进秦岭博物馆,品读历史文化,探寻文明根脉,沉浸式感受秦岭作为“中华祖脉”的历史底蕴与生态之美。...

    时间:10-20
  • 商州精准监督管好农村“三资”

      本报讯 (通讯员 石 涛)“截至目前,推动排查整改问题20个,查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管理、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违法案件25件,党纪政务处分29人,推动‘银农直联’线上支付覆盖率达到70.8%……”这一组组数据,是商州区纪委...

    时间:10-18
  • 商州“五个聚焦”推动文旅事业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白荣荣)今年以来,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以“五个聚焦”为抓手,推动全区文旅事业取得新突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称号。全区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时间:10-18
  • 唐人咏商州诗拾遗

      中秋过后,便是寒露。连日来阴雨连绵,不便出门。待在家中读闲书颐情,抄古诗娱手。八月十七,正是寒露。书罢稼轩庚戌中秋后二夕词,不意间发现一首与商州有关的唐诗《八月十五日夜》,遂书之——   去年今夜在商州,   还...

    时间:10-18
  • 商州西安警方联手 破获跨市盗窃案

      本报讯 (通讯员 周亚军)近日,公安商州分局联合西安警方,摧毁一个跨市流窜的“拉车门”盗窃团伙,破获10余起案件,为两地群众财产安全筑牢防线。   10月13日,陈塬派出所民警在辖区某酒店巡查时,发现4名青年神色慌张。面对...

    时间:10-17
  • 商州“小背包”托起乡村健康大民生

      本报讯 (通讯员 董旦旦)一个助诊包、一名村医、一辆巡诊车,正成为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商州区依托“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通过资源下沉、智慧赋能、医防融合等方式,破解山区群众“看病...

    时间:10-17
  • 北宋商州知州乐史

      本报通讯员 李勇   北宋时期,与商洛有关的历史名人有寇准、王禹偁、苏辙、吕端、章惇、邵雍、杨文广、司马光等。其中,有3位宰相、1位理学家、1位史学家。   宰相寇准在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经过武关,并赋诗《秋...

    时间:10-17
  • 商州区法院集中 开展专项执行行动

      本报讯 (记者 南 玺)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提升执行质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10月13日起,商州区人民法院集中开展为期50天的“陕亮执行·2025”商州利剑专项...

    时间:10-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