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丽

图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


图为金山康养城。
汽车在高速路上飞快行驶,远处“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天然氧吧之城”两个依山而立的硕大宣传牌闯入眼帘。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座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也是陕西唯一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商洛,近年来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挖掘气候生态价值,将气候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一座青山下的富足
漫步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满目青葱,潺潺溪水声犹如无数细碎的银铃在耳畔轻轻作响。每一位漫步其中的游客都感叹着:这儿的空气也太甜了吧!
商洛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指着景区内负氧离子数据LED显示屏介绍,商洛年均气温7.8至13.9℃,6至9月平均气温22℃,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5577个,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7天。
“特别是牛背梁这里,由于山体高差较大,地形复杂多变,自上而下分布有高山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5种气候,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张向荣说,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气候生态和自然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打卡”。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来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好风景带来了好“钱”景。景区工作人员张凡说:“近几年游客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夏季避暑和秋季观叶期间,不少周边省份的游客选择来这里度假。”在牛背梁景区周边,各类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牛背梁所在的朱家湾村,有超过80%的人口从事旅游业。“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的每年几万元发展到去年的7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3.2万元。”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
与牛背梁的自然风光不同,位于商洛市丹凤县的棣花古镇充满了浓浓的人文韵味。
作为知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和小说《秦腔》的原型地,棣花古镇巧妙地将文学资源与旅游开发结合,恢复了清风街、宋金街等历史风貌,建设了平凹文学馆、生态荷塘等景观。因免费向游客开放,吸引了大量文学爱好者和游客。
每到夏季,棣花古镇的千亩荷塘变成一望无际的花海,酿出几分“胜江南”的意趣,让人挪不开眼。游客穿汉服拍照打卡,乘小船穿梭荷塘,让风裹着浓得化不开的荷香,直直扑进怀里。
“进来尝一碗凉粉吧,纯手工制作。”在棣花古镇老街路口,店主张琳热情地招呼游人。“我们是家族手艺,三代做凉粉。要保证口感,宣传好我们陕西特色。”曾在外打工的张琳说,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了她新的选择和机遇。景区开发前,村里基本都是泥巴路,耕地稀少也没什么产业,年轻人只能靠外出打工支撑生活。政府大力发展旅游后,家乡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村里人的生活也由紧巴变得富足。
从“氧”吧到“养”吧
“陕西最美是秦岭,秦岭最美是商洛。”张向荣自豪地说,商洛气候温和,人体舒适度、温湿指数等处于“上位优势”,最舒适期时长超过5个月,特别适合发展康养产业。2022年下半年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积极转变思路,依托气候、森林、区位这三大优势,打好“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这张牌,提出发展气候康养经济的总体思路,推动康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丹凤县金山康养城大厅内电子显示屏上正展示着“商洛市气候医养服务系统”,从基本的气温、风力、湿度、舒适度等常规气象信息,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发生疾病的风险概率,都一一显示。
长廊下,74岁的卫保宁悠闲地坐在靠椅上与人拉着家常。“我以前曾在这里上学,所以知道这里的气候环境特别好。退休了就特意到这里来养老,还能见见同学。”卫保宁在康养城已住了半个月,“夏天不用开空调,晚上睡觉还要盖薄被。”他笑呵呵地说。
金山康养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元,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由医疗康养区、红酒养生区、生态观光区、旅居疗养区、文化旅游区五大板块组成。“我们围绕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医、养、吃、游、乐、服务上下功夫。”丹凤县金山康养城负责人魏根全介绍,这里形成了“四院两区一学堂”的基本格局,为老年群体提供医疗、康复、照护、疗养、健康管理、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医养服务。
站在金山康养城的观景台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山。丹凤县通过实施金山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栽植苗木400多万株,修建山道、边坡,修复堤防、景观,实现了“出门见绿、抬头赏花、移步皆景”的转变。
近年来,商洛依托70.86%的森林覆盖率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瞄准“银色经济”新蓝海,打造“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红酒养生区,东凤酒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越正在向游客介绍东凤葡萄酒。“没想到商洛还有这么高品质的葡萄酒,配上这绿水青山,真是难得的体验。”来自西安的旅居老人刘武峰说。东凤酒庄利用天然山岩挖成酒窖进行葡萄酒存放,减少中央空调换气、除湿设备使用,降低了能耗。因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该企业于2024年11月向商洛市气象局提交“气候友好型企业”评估申请,通过评价后被纳入绿色名单,并顺利获得“气候价值贷”。“这笔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王越说。
丹凤县财政局局长周建波介绍,除红酒产业外,丹凤县围绕大健康理念,积极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养老医药、文旅康养产业,着力构建集“医、药、旅、养、食、居”于一体的康养产业体系,总产值突破56亿元。
从“高颜值”到“高价值”
无论是牛背梁上洒落的第一缕朝霞,还是棣花古镇千亩荷塘在夕阳下泛起的金色涟漪,抑或是金山康养城里老人们绽开的笑颜,都是这座城市努力把绿色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生动写照。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地,商洛市最大的责任是“保护秦岭”,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美、气候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最大的市情是“经济滞后”,最大的短板是“产业薄弱”。如何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怎么让好气候变成发展的新引擎?这是商洛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成果也在逐步显现。
商洛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专班,各县区政府同步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县级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县气象局。同时,印发商洛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围绕“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气候好产品”等国家级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气候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气候生态综合观测站网,开展气候营销。如今,商洛市拿下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省级荣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矩阵。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巩文超介绍,“十四五”期间,商洛累计落实中、省政策性资金13.84亿元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为秦岭博物馆、丹凤县“两馆一院”、牛背梁孝义厅文化体验园等19个重点文化项目落实专项债资金12.95亿元。同时,通过“乡党回家”招商引资大会、“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云招商活动、丝博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知名企业来商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商洛市以大健康产业为引擎,助推医疗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培育医养结合产业集群。”财政局局长张晓刚介绍,2023年下达补助资金104.5万元,持续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建成第二批10家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和老年人心理关爱点;2024年下达补助资金112万元,支持医养结合与老年健康项目,包括全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安宁疗护试点、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等;投入紫荆峪康养服务项目1200万元,金鸡塬康养新城建设项目300万元。
为了让绿水青山“有价”可算,2020年商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在省内率先探索解决生态价值评估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的“度量难”问题。商洛市生态监测服务中心副主任袁媛介绍,随着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项目稳步推进,该中心编制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和“森林生态气象定位观测指标体系”两个标准,总结了一套较完整的生态气象观测指标体系,制定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以及GEP与碳汇地方核算方法,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完成了首单CCER林业碳汇交易。至此,商洛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摸清并公布生态产品价值家底的城市,为开展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奠定了基础。
张向荣介绍,气象部门开展的“气象+”服务,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气候旅游产业方面,商洛市将气象要素、气候资源与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养生药膳、特色美食、乡村风光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开展花期、景观预报,为旅游产业引流增收,形成种类丰富、层次齐全的气候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升级,被评为全国首批“气象旅游研学营地”,荣获“全国旅游百强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荣誉称号。在气候康养产业方面,制作发布康养指数等服务产品,打造气候赋能康养经济绿色引擎。在气候旅居产业方面,以人体舒适度等气候指数吸引都市人来商洛旅居。同时,立足独特的立体山地气候特点,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全市主要经济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划分了各县(区)干旱、暴雨、高温、雷电、冰雹、暴雪等六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商洛市通过将优质气候资源融入各个行业领域,使曾经“养在深闺”的绿水青山,逐渐化为康养之都的灯火、碳汇交易的数字和旅人脸上的笑意。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