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为晚年生活添彩增暖

2025-11-11 10:10:31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王江波

  △老年大学丰富的课程,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活力与精彩。

  ◁优美的自然环境搭配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老人打造了便利舒心的晚年生活。

  ▽老人在商州区四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享用美味午餐。

  秋阳漫过商山的轮廓,丹江碧波裹挟着草木清香穿城而过。10月30日,清晨6时30分,中心城区群众运动公园的晨雾还未散尽,伴着舒缓的《太极韵》乐曲,数十位老人抬手、转身、推掌,动作行云流水;上午9时,老年大学的教室里,银发学员凝神运笔;正午时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暖胃又暖心。从晨曦微露到华灯初上,商洛这座中国康养之都,正以细致入微的关怀,将悠闲与幸福,织进每位老年人的日常时光里。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文化生活,先后建成了多个公园广场、老年大学分校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老年人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安享幸福晚年。

  丹江畔的养生序曲

  清晨6时,城市尚未完全苏醒,69岁的殷鉴却早已忙活开了。借着微光,他进了厨房,从冰箱取俩鸡蛋放进蒸锅里。等待间隙,他走到阳台开窗,微凉的晨风扑面而来,让他心头顿觉清爽。

  退休前他是商洛市中学的校长,多年规律生活的习惯未改,即便退休依旧按时作息、锻炼。吃完早餐,他便向群众运动公园走去。

  进了公园,塑胶步道旁垂柳轻摆,枝叶拂过脸颊带起凉意。不远处的广场上,十几个身影已在活动,殷鉴一眼瞧见自己所在的“大部队”。他跟几名队员一边拉伸,一边笑着交谈:“公园环境多好,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比以前的小树林强太多。”

  随着拉伸的结束,音乐起,殷鉴和老友们迅速调整站姿: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双手垂于体侧,眼神渐趋专注。练太极10年时间里,他每日坚持,动作早已熟稔,抬手、转身都与音乐节奏契合,额头很快渗出汗珠,在晨光中闪着微光。

  “刚开始练的时候,总觉得手脚不协调,现在好了,每天练完太极,感觉浑身轻松。”看公园四周的景色,殷鉴眼神里满是欣喜:“以前晨练,找个平坦的地方就不错了,现在政府把公园建得这么好,早上来这里锻炼,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欣赏美景,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随着天色渐亮,公园里遛弯的老人越来越多。太极队的晨练接近尾声,老人们也放慢动作,进行最后的收势。

  近年来,商洛立足“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康养之都”的定位,将养老服务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坚持以“四精”标准管理城市,建成两河口生态岛、南秦河生态公园、黄沙河及仙娥湖东路水体景观廊道,四皓公园、通江园相继建成开放,莲湖公园3处大门完成提升改造,新建城市口袋公园103个,实现了城区“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便民目标。

  从南秦河生态公园到金凤山公园,从东龙山公园到仙娥湖滨水廊道,这些公园串联起城市脉络的绿色空间,不仅解决了过去群众身边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更成为老年人晨练康养、休闲散心的首选之地,让“在家门口享受宜居公园生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大学里的多彩课堂

  上午9时,阳光透过树影,洒在商洛市老年大学西校区的窗框上,映出斑驳光影。一楼的书法教室里,墨香四溢,十几位老年人正端坐桌前,手握毛笔,凝神静气地练习书法,空气中弥漫着宣纸的清香和墨汁的醇厚。

  教室前方的讲台上,68岁的书法老师荆长绳正站在黑板前,耐心细致地讲解着楷书的笔法技巧。“大家看,‘横’画要写得平稳,起笔要藏锋,行笔要有力,收笔要回锋,就像咱们做人一样,要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荆老师一边说,一边在宣纸上示范。台下的老人听得格外认真,有的低头在宣纸上尝试着描摹要点,有的眉头微蹙,仔细揣摩着老师的笔法。

  今年是62岁的王春鸿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的第7年。他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工作忙,家里又要照顾老人孩子,根本没时间学习。“现在有时间了,就想给自己找个事干。”说话间,王春鸿握着毛笔的手稳稳地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后来打听到老年大学开了书法课,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经过多年的坚持,每天练习书法已经成为王春鸿的习惯,他不仅学会了写毛笔字,也给自己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教室的另一边,几位学员正围着荆长绳请教问题。“楷书讲究的是‘筋肉丰满’,起笔的时候要慢一点,把笔锋藏好。”荆长绳坐在学生中间,仔细讲解。不知不觉间,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下课后,老人们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围在一起,互相交流着自己的作品,分享着学习的感悟,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通过资源整合,引入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及民间特长人士,加强师资力量。同时优化分校网点,不断丰富多元分层课程,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商洛市老年大学副校长陈莉介绍,目前,学校已开设声乐、朗诵、电钢琴、二胡、古筝、书法、绘画、手机摄影、舞蹈、戏曲等20多门课程,常年在校活动队员2000多名,聘请了10多名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每年服务老年人超一万人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这里圆了“上学梦”,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舌尖上的幸福滋味

  正午时分,阳光洒在商州区四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此时,饭菜香已飘出半条街。孙健君和其他十几位老人陆续走进餐厅,脸上带着惬意的笑容,熟练地拿起餐具,有序地排队打饭。

  “孙老,今天有您爱吃的土豆丝。”餐厅工作人员拜晓利热情地招呼着,一边说一边麻利地为他盛饭。

  自从日间照料中心开业后,这里就成了孙健君中午的“固定食堂”。打饭结束后,孙健君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慢慢品尝起来。“这菜炒得真入味,很对我的胃口。”孙健君笑着说,这里的饭菜,营养搭配合理,有荤有素,还有汤,每天都不重样,吃得舒心又健康。

  邻桌的张大爷今年70岁,正端着碗喝汤,他说:“以前中午自己在家做饭,炒一个菜吃不香,炒两个菜又吃不完。现在好了,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我的吃饭难题,饭菜可口又卫生,价格还实惠,真是太方便了!”

  商州区四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拜晓利介绍,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老人”的理念,为周边老人提供营养午餐、日间休息、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为了满足大家的饮食需求,中心专门聘请了专业的厨师,根据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和健康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保证每天的饭菜营养均衡、品种多样。

  “我们每天都会准备三菜一汤,荤素搭配,每周的食谱都会提前公布,征求老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拜晓利说,“除了午餐服务,我们还配备了休息区、娱乐区、阅览区等设施,老人们吃完饭后,可以在这里休息、下棋、看书、聊天,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孙健君吃罢饭,走出中心,回头望了一眼餐厅,感慨地说:“日间照料中心就像我的‘幸福驿站’,解决了我的实际困难,让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保障,也让我的心里更踏实、更温暖了。”

  据了解,近年来,商洛市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建设标准化日间照料中心及助餐设施,已建成48个老年助餐点,覆盖56个镇(街道),服务1.3万多人,形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的全覆盖。

  如今在商洛,老年人的生活愈发充实多彩,从精神文化滋养到日常便民服务,商洛用实打实的民生举措,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品质、有温度。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