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自古以来,收藏就是文人士大夫和上层社会的雅好。收藏不仅是个人一种品位和审美趣味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家族身份的象征。所以,收藏不仅缘于喜好,又与收藏者的修养和品行紧密相连。
当下,收藏俨然炙手可热。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和集中,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企业和个人纷纷把目光投向艺术行业。对于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好事,毕竟任何时候,有需求才有生产,相信艺术市场和艺术收藏的繁荣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艺术事业。
但是,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汹涌发展,以及艺术作品的快速市场化,收藏情势已完全改观,整个收藏体系与之前也大不相同。收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与收藏有关的更多问题也日益彰显。这其中缘由,主要是艺术形态的多元和收藏群体的改变。以前,收藏除了古董之外,主要以字画为主。而目前,虽然传统字画的收藏依然占有极大的比例,但是当代艺术品,特别是油画、雕塑以及摄影、影像、装置等,也逐渐进入藏家的视野,成为收藏的对象。
此外,藏家群体的结构也发生了质变。以前,收藏者除了皇室贵族之外,当属文人士大夫了。这些人都是因为真正喜爱才竭力搜寻,一旦得到,如获至宝,时时拿出来把玩、品味,或者是作为自己学习、临摹的范本。所以,这些人收藏真正是出于喜爱。但今天,这个群体结构已经改变。收藏群体不断扩大,收藏已不再是文化人独享的事业,而是成为有钱人收藏、消费乃至投资的对象。对很多收藏者来说,收藏不是出于喜爱,更不是作为学习的摹本,而是出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因此,面对着这种多元而复杂的艺术现象,收藏家,特别是刚入门的收藏家,存在很多收藏误区,比较常见的有5大类。
误区之一:急功近利
经常在拍卖会上看到很多收藏新手不知所措,见面就问哪件作品好卖,谁的作品今后肯定翻倍。这都是做收藏不成熟的表现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当然在收藏之初没有主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毕竟艺术对于一般人而言太过高深了,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收藏当代艺术更需要接受专业的学习和系统的训练。
艺术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相应的艺术价值的评判有其自身的定律,作品主题、风格、语言等,只是判断作品的价值的基础。而其在艺术史上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的独创性才是判断艺术的根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大众很难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受到艺术家的名气、艺术品的拍卖价以及评论家的分析等很多因素的干扰。一般来说,按照这些因素进行判断,这种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些因素本身会有很大出入。因为艺术家本人可以动用宣传的力量,放大自己的声誉。拍卖价格和评论家的分析也都可以人为操作。所以,如何判断作品,说到底还是自己心里要有数,而数从何来,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
管艺是收藏当代艺术品的大藏家,他特别注重艺术作品观念和方法论的形成,而这与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广泛阅读西方学术著作的经历密不可分。收藏家考云岐1995年偶然认识了油画家白羽平,在白羽平的引荐下,认识了一大批艺术家。此后,他通读国内外艺术史书籍,与知名批评家广泛交流,经常去艺术家工作室,逐渐梳理出当代艺术发展的清晰线索和脉络。通过十多年的时间,他收藏了几百件艺术品,几乎容纳了当代艺术的各种类型: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等,堪称一部“微缩中国当代艺术史”。
误区之二:迷信名气
个人崇拜,迷信名气,崇尚权威,一直以来似乎是收藏的最好标准。很多收藏家,特别是是对艺术行业不甚了解的人,常以艺术家的职位、头衔来判断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官本位的国家里特别流行。然而,在当下,如果还以这种思维和眼光来进行收藏,则是非常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