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
汉唐多烂镜宋金少有烂镜
从地域上看,南方的“黑漆古”铜镜几乎就像一块黑色的玉,北方的“水银沁”铜镜白光如银,其实这是由青铜表皮变异而形成的青铜皮壳,是任何铜镜以外的青铜器不可能达到的。
研究显示,战国、汉、唐镜都以高锡青铜铸造,质地硬脆,银光荧荧,易破碎。唐以后使用高铅铜铸造,色泽红、黄,铜质软韧。这就是汉唐多烂镜,而宋金少有烂镜的原因。
能用手抹掉的锈极可能是仿品
铜镜的铸造技术同时也是鉴别铜镜真假的重要标准,其中“辨锈”就由此而来。古铜镜一般入土千百年,其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新仿的铜镜上的锈是后做上去的,很多伪锈都是用各种胶水调和颜料涂抹上去的,强度较低。所以能用手抹掉的锈,极有可能是仿品。
另外,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另外可以取铜锈一块,以火烧之,假锈会燃烧并产生带有化工原料气味的浓烟,真锈则无。
收藏建议
除年代外重点关注制作工艺及款识等铜镜研究专家贾文忠(微博)认为,收藏古代青铜镜,要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进行全面衡量,除了年代的考量外,特殊的制作工艺方法、款识、特殊的纹饰品类也是收藏投资关注的重点,此外,铜镜的形状、尺寸、薄厚与材质数量和珍稀程度、铜镜的纹饰精美繁密程度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方面。
除了时代与纹样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铜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由于铜镜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铜镜最好是锈蚀程度越小越好。同时,纹饰的清晰度也是关键,在铜镜收藏中很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价值超过二模、三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