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器形作伪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器物整体作伪;器物部分作伪,即将残缺不全的真器碎片镶嵌到仿器上,习惯上叫做嫁接法,使其变得完整无缺,这样特点的铜器,实际上就是一种拼凑器。此外,还有后刻花法、新胎贴老锈、伪造铭文等办法。
张颂斌说,随著作伪手段不断“进化”,文物造假从早些年的“粗货”,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细货”,很多仿品连鉴定专家看了都挠头。现在很多造假者专业水平很高,你能看出毛病的地方,造假者全给抹掉了,就是为了“反鉴定”。甚至有些让专家都摸不透的技术,却被农民做了出来,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做锈方法有多少?
要做旧还要慢“养”
“南北方出土的青铜器上面的锈迹有所不同,主要是南方多潮湿地带、碱性土壤,所以出土的青铜器锈色大多是黑色,被称为‘水坑锈’或‘黑漆古’。而北方干旱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一般会长出我们所熟知的红斑绿锈,被称为‘干坑’。很多造假者就是抓住这个地域特点做锈的。“张颂斌说。
从锈色上看,青铜器主要是两种作伪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用化学药水,如盐酸等腐蚀所成,或利用人畜的粪尿浸泡所成。用酸泡了之后,一般再埋在土里面半个月以上,甚至两三个月,让锈自然长出来。另一种是涂抹黏附而成,所以做出来的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易脱落,或者显湿、显黏性,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表面龟裂现象,这种情况有时用火烧一下,还会闻到刺鼻的气味。很多水平不太高明的仿器,基本上可以在锈迹特征这一关被发现。
有些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很能乱真。如果仿的是传世之物,造假者则需要在手中把玩几年,或者“养”到农村老百姓家中,接受自然的烟熏火燎,使其慢慢变旧。
张颂斌说,现在有些资料显示,目前造假手段有了进一步提高,有些化学溶液能使铜锈显得自然,抠都抠不掉,而在过去,假锈怕烫、怕高温,一碰就掉。
“除上述两种普通方法外,少数高仿者还用电解法或者青火烧烤的方法,造出铜质脱胎酥脆的效果。还有的使用高压设备加快假锈生成速度。十多年前,江南一带造的青铜器表层带有玻璃透明状的锈蚀,让很多人上当,后来发现是用电解的方法做的锈迹。从目前作伪器来看,做锈仍然会有破绽,只要细心综合对比,各种做锈的方法,总有露出马脚的地方。”张颂斌说。
□相关链接
如何鉴别青铜器锈迹
如何鉴别青铜器的锈迹呢?张颂斌告诉大家几种比较简单的鉴别方法。
细观察可以发现。真锈有根基、有层次、有硬度、有牢度、有光泽。而假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易脱落,或者显湿、显黏性,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表面龟裂现象。
取一些样品,用高温热针烧灼,或将试样直接用火烧,用树脂或胶水制造的伪锈在高温下会熔化、燃烧,并且冒烟,能闻到刺鼻的化学味儿。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在一般火焰下它既不会熔化,也不易燃烧,更不会有其他异味儿。
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容易刺入,这叫“吃针”。此法适用于一般铜锈的鉴定。此外,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有些资料称,现在用珠宝鉴定中的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来鉴定铜锈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铜锈在滤镜下都不会变色。用化学颜料做的各种锈,在滤色镜下多数会变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