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据《北京晚报》报道,3月19日,“故宫(微博)大盗”石柏魁被北京市二中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3年。此案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判决指出由于被盗展品的特殊性,价格评估机构未能就被盗展品的价值出具鉴定结论,法院判决只能“参考”投保金额。这样一起举国关注的盗窃案,最终居然无法直接认定盗窃数额,引发舆论关注,有评论指案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有“糊涂案”的感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宝价难鉴?为什么多家机构都拒绝鉴定评估?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由于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和统一的鉴定标准,目前刑事案件中一些特殊物品的价格鉴证存在困难,“鉴宝”无门并不稀奇,一些赃物由此成了“无价之宝”,直接影响案件的定罪量刑,因赃物无法估价引发的诉讼争议时有发生。
恐怕石柏魁自己也不会想到,他脑子一热偷了故宫,却给司法审判留下诸多待解难题。
回放
被盗展品无购买资料
据记者了解,去年5月11日故宫盗宝案侦破后,警方即围绕被盗藏品价值展开工作,要求香港两依藏博物馆提供被盗展品的购买资料。
5月14日,该博物馆向警方回函称,相关藏品是冯耀辉20年来在全球各大小拍卖场中搜罗所得,数不胜数,因冯耀辉不存商业意图,也无存档习惯,因此记录不全,无法向警方提供购买资料。
价格鉴定未被受理
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警方委托北京市价格认证中心对被盗藏品进行价格鉴定。而该中心于5月26日作出了不予受理价格鉴定的决定,原因是被盗展品的工艺不详、材质不明、状态不清,不符合价格鉴定条件。
记者了解到,价格认证中心隶属于政府价格部门,是公检法机关委托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法定机构,按规定,对文物、邮票、字画、贵重金银、珠宝及其制品等特殊物品进行估价时,应先送专业部门作出技术、质量鉴定后,再根据鉴定结论估价。
警方“鉴宝”四处碰壁
为确定藏品的真伪和质量,北京警方又进行了大量工作。9件被盗展品涉及7个品牌:梵克雅宝、爱马仕、蒂芙尼、卡地亚、奥斯特塔格、佩托基、法劳内,品牌原产地均在国外。警方与蒂芙尼、卡地亚、梵克雅宝、爱马仕的中国代理商取得联系,请求代理商协助联系品牌制造商,核实被盗物品情况,但最终无果。而奥斯特塔格、佩托基、法劳内3个品牌不是没有了,就是已经被收购了。
警方又联系北京市文物局做鉴定,但被告知被盗展品均为现代工艺品,不属于文物范畴,市文物局无法鉴定。此后,警方又与北大宝石鉴定中心联系鉴定,但该中心让警方补充品牌真伪证明、出厂时的历史价值、历次拍卖的记录等材料。这又把警方难住了。
四处碰壁之后,警方只得放弃鉴定,以9件藏品的投保金额作为指控依据。
进展
辩方将申请重新鉴定
盗窃数额是盗窃罪定罪量刑最关键的依据,出于对法律严肃性的考虑,在石柏魁案中,检察院和法院都没有以投保金额直接认定此案盗窃数额,只作为参考依据。最终,一审判决也未对数额作出明确定论,只依据在故宫内盗窃“情节特别严重”,决定在十年以上幅度量刑。
而辩方认为,在盗窃地点上,现行法律只规定了盗窃金融机构可构成“情节特别严重”,在故宫内盗窃构成“情节特别严重”并无法律依据,并由此提出上诉。
石柏魁的辩护律师黄长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保金额作为商业合同比较随意、不客观,据此判决对被告人并不公平,辩方在二审中会申请对被盗展品价值进行重新鉴定。
“价格一旦认定出来,就可以根据价格定罪量刑。这样案子就扎实了,无论是判什么刑期,依照被盗物品的价值定罪,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