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艺人的阅历和学识也无法与老艺人相提并论。当前年轻艺人多为“半路出家”,与来自花灯世家的老艺人们所受的教育熏陶和时代环境差距很大。这样,年轻艺人多以模仿或延续老艺人的灯具模型为主,技艺和细节处理又不如老艺人到位,支出和收入都处在恶性循环中。
记者走访的多位灯彩艺人都坚决表示,不会再让子女继续以此为生。传统家庭作坊的技艺传承可能中断。而不同规模的灯彩厂的工人也并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徒弟”,很多只是临时工。
陆有昌解释,这是因为工人数量与产能直接挂钩。“不管熟练度怎么样,只要工人上班,就得支付薪酬。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小工厂根本无力支付,只能以临时工应急。”陆有昌说。
在这种方式下,工人能否得到手艺传承?知情人士表示,工人的生产多是机械式的流水线作业,每个工人都只能固定完成一项任务,传承技艺基本是不可能的。
即使艺人愿意传授技艺,继承人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说起带徒弟,曹真荣满肚子苦水,“很多徒弟不肯用心学,仅学到皮毛就希望能够立刻折换现金。艺人品格不过关,根本扎不出好灯。”
而学徒也有自己的难处。“割伤、流血是家常便饭,这样辛苦付出后,却连糊口都不够。”已转行为民工的贺小双(化名)展开双手,手指尖、手心不同程度的伤痕清晰可见。贺小双无奈表示,“扎灯人地位低,手艺再高也不过只有‘传承人’头衔,与书法家、艺术家等完全不是同一档次的待遇,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秦淮花灯,如何照亮一片天
一直以来,秦淮花灯的销售旺季大都集中在春节前后,经营周期太短。自然条件之所以对花灯影响深远,根本原因正是花灯“做一季活一年”的生存状态。
如何让秦淮花灯淡季不淡?灯彩艺人顾业亮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以大型灯会来‘养’传统彩灯,用产业化生产改变以往个体作坊模式,才能使花灯真正走出困境,走向世界。”
1993年,顾业亮率先承包了夫子庙工艺彩灯厂,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大型灯彩展览的形象策划和主题设计,并将秦淮灯彩拓展到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使秦淮花灯常年销售。此外,顾业亮还不断开发花灯礼品和以花灯为主题的多种商品。
“一盏小灯在国内才卖十几块钱,在国外可以卖到近20美元。”顾业亮指着一盏小型荷花灯介绍说,外国人对中国这一民俗产品颇为喜爱。顾业亮建议,夫子庙可以搭建海外沟通平台,在景区长年为艺人提供专门场所,带头开发花灯旅游产品。
效益带动了传承。现在顾业亮8个徒弟中,就包括1个市级传承人和4个大学生。顾业亮表示,一旦艺人生活状态普遍改善,即会让更多青年人看到传统手工艺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自愿投身到这门技艺中去。(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