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3000年历史。作为蜀绣的两大流派之一,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重庆蜀绣曾畅销海内外。如今,蜀绣面临严重发展瓶颈,从业者大都经营惨淡。蜀绣为何没落?出路又在哪里?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洪崖洞,“胡大妈绣坊”,没有客人。店员说,这是蜀绣市级传承人胡慧琴开的绣坊。这位店员告诉记者,每个月能卖几千元,除了房租、水电等成本,所剩无几。
绣坊开了半年就关门
日前,在渝中区张家花园一栋老居民屋内,记者见到了蜀绣重庆市级传承人胡慧琴,她正在绣着鸳鸯戏水图。虽然已69岁,胡慧琴依旧手指灵活,针下的鸳鸯栩栩如生。
17岁进入重庆挑花刺绣厂学习蜀绣,胡慧琴已和蜀绣打了半个世纪交道。其代表作《列宁》曾作为国礼送到前苏联。重庆挑花刺绣厂倒闭后,剩下的手绣业务骨干要么离世,要么改行。
2000年,蜀绣厂倒闭后胡慧琴曾在小龙坎开了间绣坊,但由于绣品价高难卖,加上绣庄的房租、水电等,每月的成本花费很高。在艰难维持了半年后,“胡大妈绣坊”最终关门。2001年,她又转战磁器口,但同样不到一年便关门大吉。
目前,胡慧琴又在洪崖洞开了一间绣坊,但只能针对外地来渝的“散客”,零星卖些小绣品,年销售额只有几万元,除去房租、水电,只能勉强维持。
从业者大部分经营惨淡
蜀绣的刺绣方法分12大类,仅针法就有120余种,每一针都相当讲究,如果走错一针,整幅蜀绣就废了。胡慧琴说,一般熟手,做单面绣要数周,双面异彩要做半年,而异形异彩差不多要一年。因此,蜀绣产品成本极高,一般作品要数千元,精品则高达数万元至百万不等。
目前,重庆地区类似胡慧琴的蜀绣作坊,主要分布在渝中区,全市共十余家。除了蜀绣大师康宁的作坊经营红火外,其余都十分惨淡。
探因
营销乏力 品牌知名度逐渐下降
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彭勇表示,大师们常常花大量时间绘制做工精良的作品,但是在市场运作上基本是空白。
由于大多数蜀绣从业者经营惨淡,没有能力大规模进行广告营销。彭勇表示,没有专业营销人员策划、宣传,蜀绣的知名度逐渐下降,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产品卖不出去,从业者经营惨淡,无力加大营销投入,品牌影响力进一步降低。
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何发美说,目前,蜀绣从业者大都以作坊的方式存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同时,重庆的民间艺术绝活很多,但缺少大型艺术品市场。何发美称,目前,重庆艺术品市场主要集中在磁器口、洪崖洞、大礼堂,规模小且散乱。如果没有内行介绍,外来游客想要买到正宗、优质的蜀绣十分困难。
创新不足 产品多年来变化不大
蜀绣的技术创新明显滞后。彭勇说,苏绣大胆创新,刺绣方法多次改进,其品种更新速度每年达20%以上,而蜀绣品种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少蜀绣从业者缺乏创新能力。”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何发美称,多数从业者在蜀绣技艺方面很少有突破,没有独特的产品问世,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同时,政策扶持效果不明显。何发美介绍,2006年,市政府落实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从最初一年200万,增加到现在一年500万,但蜀绣分到的不到10%。
破冰
培育品牌注册集体商标 产品人无我有
“要让蜀绣重新焕发青春,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彭勇表示,建议和川美等美术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培训,让蜀绣的色彩、图案等内容不断创新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