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纸币难道不值钱?黄布一称“要遇到知道这段历史的和懂得它的珍贵的人,否则如果一个外地人又是外行来看,别人会说忠县是什么地方啊?我不知道”。
按照黄布一的观点,样票是市场价值较高的票,“好的样币一张都几万元。而如果你找到本身量少、品相又好的价格就会非常高”。他说,因为大银行管理很严格,不会让样币流出,可能由于战乱才流出来了一部分。“而且一般小银行不会做样币,只有大银行会做样币,而且都是交给国外的大公司印制”。
鉴别、收藏、考证、研究定论
“一般我们鉴定一枚纸币,最直接是看上面的景观是哪里,现在还在不在;第二是去考证上面的签字是谁签的,以前的纸币要有银行老板或者行长的签字才能换钱。”陈耀光如此说起自己最常探索的纸币的两个谜。
当然,在这之前,鉴定真伪是一项基础工作。他说,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从造纸工艺、印刷术、油墨、印章等方面去看。但如果是从有名的收藏家拍卖会上拍得的,就更好判断,因为这些名家已经把了一次关,况且收藏界更推崇流传有序的藏品。
识别纸币上的签字也是一项令人喜出望外的活儿。在他收藏的一枚重庆纸币中,就有一张右下角签字是“C.Y.Pang”,即投资过125家工商企业的著名金融家潘昌猷(曾任四川省银行总经理、董事长)。如果不能确定是否为真迹,还可以去档案馆查看其签名的票据等。
当然也有一些纸币,第一次见到时很难确定其价值。陈耀光先生就遇到过一枚忠县银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月发行的金圆券壹元纸币。起初他并不能判断它是否珍贵,“因为觉得忠县嘛,重庆的一个小地方,当时这张票也没有很漂亮的景观”,直到后来才慢慢意识到忠县目前还没有见到第二张这样的纸币,纸币圈里忠县的纸币就只见到这一张(博物馆有的除外)。
不仅如此,这一张忠县金圆券还记录着当时金融情况。陈耀光说:“1937年一百块钱可以买到两头牛,十多年后,一百块钱只能买到两只鸡蛋,贬值了两万多倍。在当时纸币贬值得太厉害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推出了新的金圆券,一块金圆券用以换300万法币。小面额的又还没印刷出来,所以一些小的县级的银行,像忠县的县银行,就临时自己印一些五角、一块的金圆券给大家用。这一张就是当时临时印的一元‘零钱’。”
黄布一说:“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纸币价位就高一些,即使它并不稀少”。但只就这一张纸币来说,“就很难说,仍然要被人们认识才行。如果遇到一个本身就是忠县的收藏家,又知道这段历史,他就会愿意出较高的价格。”(重庆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