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解释,但由于拍卖市场的增速发展、全民收藏热的袭来等,文物鉴定不断受到商业利益的冲击,被疑为早已走上为商业背书的歧路。
2011年3月15日,央视3 15晚会曝光一起关于文物鉴定的黑幕,央视记者拿着从古玩市场花300元买下的一幅齐白石画作,来到北京金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师颜仲省断定这幅画是赝品,但在收下了1000元鉴定费后,还是开了写着“齐白石本人画”的证书。随后,记者花200元买的小瓶,在北京聚宝斋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师刘育新过目后,摇身一变又成了价值20多万元的光绪仿品。被央视曝光的“给钱就出证书”的公司包括:北京金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聚宝斋文物鉴定中心、鸿骞文物鉴定品收藏中心、北京古雅阁文物鉴定中心。
而民间鉴定机构和专家产生背后,是汹涌的民间藏品的鉴定需求。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要从事博物馆的藏品鉴定和司法鉴定。
“市场有这么多需求,公立的学术机构中的学术资源和专家应该更多地跟社会大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应该关门。既然拒绝民间鉴定,就应该为社会提供规范的高水准的服务。”甘学军说,此外,政府应该制定行业规范和规则,把鉴定的流程和责任确认下来,“不过,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认定某机构某人有鉴定资格,否则出了问题,和现在的区别就是公众对市场的抱怨转化为对政府的抱怨,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政府搞认证既是越俎代庖,也是不切实际、没有意义、适得其反的做法。”(了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