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不过,随着收藏市场假货赝品横行,鉴定市场混乱无序,拍卖市场假拍、做局等丑闻屡见报端之后,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一般人更是难以想到这个行业竟然会如此的黑,如此的步步惊心!而真的买到一幅赝品,则恐怕只有认栽的份儿。
为此,收藏周刊记者分别采访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单小英、广东省青年美协副秘书长兼鉴藏部部长胡锦雄、书画鉴藏家陈俊明等书画鉴定专家,将目前广东书画市场上最常见的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林墉、方楚雄、陈永锵等现当代书画名家的原作和赝品,从艺术家的风格、技法、签名等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以辨真伪。
什么东西什么样式都可以造假
虽然假货、赝品一直伴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但像如今这样大行其道,还比较罕见。按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只要置身于收藏市场,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字画、瓷器、玉器、邮票、钱币、家具,还是连环画、宣传画、票证、旧书旧报等一些不起眼的藏品,都充斥着大量的赝品,造假几乎达到了什么东西都可以造、什么样式都可以造的地步。面对各类五花八门的赝品,有业内人士戏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一位资深的瓷器收藏家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的古董,不敢说100%都是假的,但至少90%都是赝品。许多所谓的古董,光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赝品。像一件宋代官窑的瓶子,在拍卖会至少几万元,甚至更高,几千元钱就想买个真的,想得也太美了。”而着实让人惊愕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何鸿曾经在出席一次活动中也谈到,现在收藏品市场中95%以上都是假货。
除了古玩市场上赝品泛滥外,在拍卖市场上也同样让人惊心。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史国良估算:“目前国内大拍卖公司的拍品真货占70%,余下30%是存疑的,而小拍卖公司的拍品假货高达70%。”
仿品经做旧
通过拍卖会流向市场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一位专家表示,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赝品泛滥正走向团队化、高科技之路,形成了专门造假的作坊和机构。像前几年引发震荡中国画坛数载的“石鲁假画风波”,几百幅卖出的“石鲁遗作”假画均是一造假团伙所为。在广州的收藏市场上,同样有人经常在市场上大量收购各类新仿古玩艺术品进行人为做旧加工处理,然后再以高价卖出,甚至与各拍卖公司私下串通,最终通过拍卖会流向社会。
如何避免买到赝品
在法律框架不完善、权威鉴定体系尚未建立、监管机制几乎是空白的大背景下,艺术品市场已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制假、造势、拍假、假鉴、护假完整链条。在热钱汹涌、全民痴狂的背景下,“流通”是第一位,“真假”永远排在最后。
藏家买到赝品后的维权渠道非常逼仄,在此情势下,该如何最大化地躲避市场风险?收藏周刊综合艺术家、收藏家、鉴定专家、律师以及政府部门的建议,总结了一些避险法门。
放下“捡漏”与投机的奢望
通过品牌拍卖行、知名画廊等交易
按照艺术市场惯例,书画拍卖机构通常是不对拍品的真伪负任何责任的,书画赝品制贩者,往往会利用所谓的“无底价书画拍卖会”,以某些不可告人的“操作手法”,使伪品借机出手。在此情势下,一定要戒掉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放下“捡漏”与投机的奢望,通过品牌拍卖行、知名画廊等渠道交易。“不怕买贵,只怕买对”。只要是真品,保值与升值的空间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