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物艺术品的作伪造假,那中国绝对是一个山寨王国,几千年来这方面设圈下套的智慧特别强,简直无奇不有,五花八门。
王羲之为老妪书扇的故事,说明魏晋南北朝艺术市场的活跃。史料记载,王羲之死后不到几十年,就有仿冒他的书法横行,造假手段之一是用茅草屋上的雨水汁染黄做旧。隋唐五代,书画收藏繁荣的同时就是作假的层出不穷。唐太宗时,待诏文林馆的李怀琳,善为伪迹,是公认的作假能手。武则天这样严刑峻法,任用酷吏,照样有人敢太岁头上动土。她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易之有恃无恐,奏召天下画工修整内库图画,名义上那是搞国家文化工程,打文化牌了。画工们各施所长,精意摹写,与原作分毫不差。这小子将高仿的精心装裱起来,进而以假当真,还归内府,把真迹自己留了下来。名画作伪,就史料所见,张易之算是开山祖师。后来清代高士奇敢“忽悠”康熙,把家里一批不值钱的垃圾当国宝进贡给朝廷,博取名利,自己留下的却都是上上精品。如此“恶搞”,可见并非他的首创。
至于现代层出不穷的假出版著录,小儿科,老祖宗也早已玩了。明末张泰阶,这个上海人真是聪明得“野豁豁”。他印了一本《宝绘录》,自六朝隋唐五代到文征明为止,所收的全部是伪作,而且几乎出于一人手笔,说穿了就是配合售假的一个图录。这从一个侧面也概见出明代作伪的泛滥。传说文征明的真迹上午完成,下午画店即有赝本挂出,看来并非空穴来风。清末杜瑞联的《古芬阁书画记》更为骇人听闻,汉魏晋唐大家,应有尽有。还有近代大言炎炎的康有为,他的《万木草堂画目》,同样吓人得很。行内甚至有这样的潜规则,只要经“康师傅”题跋的古画,即使真的也变成假的,呜呼。
弄假成真,制假售假,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益,这个大家都懂。制假是技术活,售假说穿了也是技术活,只是在一条龙服务里面各自具备的知识含量技术标准不一样。我曾经讲过,这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否则,金缕玉衣、汉代玉凳,哪能这么容易“卖”出去?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里不谈别的,只谈谈这造假市场为什么有这么大?为什么这么多的假东西能最终卖出去,形成可观的产值和利润?里面花样很多,猫腻重重。
有的是十足的冤大头,暴发户。他一下子暴富起来,急需用金钱买身份、买符号,附庸风雅,于是被一帮人(俗称杀猪队)忽悠进来,挨宰。经常看到某藏家家里的瓷器摆满国宝级的名品,赛过故宫(微博),当然全是假的。可笑市道好的时候,“傻子买,傻子卖,还有傻子在等待。”暴发户们还大赚特赚呢。
有的是送礼雅贿。这个市场很大,往往真的太贵,送不起,就买假的,反正收的人也不懂。只要大名头就行,贪官污吏家查出来的很多字画古董多数都是假的。我曾在一干部家里看到两张吴冠中的印刷品,镶在豪华镜框里,说是真迹无疑,有某某画廊的标签,吓得人不敢吱声。原来是下面工程队“孝敬”他的。
雅贿里面还有洗钱形式的,这其实跟东西的真假没有关系了。比如要给某官员行贿,送钱人家不敢拿,于是送一个茶杯,过一段时间再让这领导把茶杯送到指定的拍卖行,派专人把它买下来。雅贿就完成了,变成领导的合法收入。这花样古已有之,清代琉璃厂专门有店家开设“代办业务”。在这过程中,东西只是一个符号。
还有搞收藏圈地忽悠政府的,搞收藏建美术馆拉动房地产价格的,搞收藏提升企业形象的,搞收藏虚报个人资产的,搞收藏进行融资抵押的,搞收藏抵充应还债务的,如此等等,里面的花头精多了去了。所谓的“搞收藏”,其实绝大多数就是买假货的代名词。
古玩这一行,人称有三个境界:人骗我,我骗我,我骗人。“人骗我”的时候,自己初入此行,听信旁人,被“老法师”牵着鼻子当冤大头宰。等到自以为懂一点了,神叨叨以为自己的眼睛比别人高一等,自以为能“捡漏”,天天翻书查资料,沉迷其中,天天捡回个“大元宝”。那是“我骗我”阶段。当噩梦醒来,发现自己倾家荡产换来的原来是一堆垃圾。有些人会一梦惊醒,就此金盆洗手。更有人会走上不归路,于是开始“我骗人”阶段……曾与一位老专家聊天,他深有感触地和我说,有些企业家老板,开始是真心想搞收藏,后来发现自己被骗了,于是回过头来一起去骗别人。今天看来,不是艺术市场扩大了,而是这个“贼船”队伍越来越大了。有些甚至沦为大资本运作的诈骗团伙。反正法律也管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