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品茗聊天

国人买古董屡出令人咋舌的天价

2012-08-22 11:31:45 来源:

  纵观如今的艺术品热,很难让人相信没有拍卖行本身背后的炒作。就拿张大千和齐白石这两位目前艺术品市场上最“贵”的中国绘画大师来说吧,上届纽约亚洲艺术周上,他们二人大受追捧,齐白石的一幅水墨画《松鹰图》,苏富比的估价是120万到150万美元。不过,司徒河伟认为,中国收藏家一旦入场,价格就会攀高。佳士得国际事务亚洲艺术总监维赫也表示,富裕的中国人怀着爱国情结,往往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他指出,中国买家尤其对历代皇朝的传统艺术品有莫大兴趣。的确,外国人非常看好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但是还有更多的状况是国际大拍卖公司在“忽悠”中国人进场,一个最简单的证明就是毕加索的作品。西班牙人入场的很少,杰夫昆斯的作品,欧洲各国都有巨头感兴趣,梵高、莫奈、高更的作品,更是全世界艺术爱好者的梦中之物。然而看看如今齐白石、李可染、张大千,还有清朝瓷瓶这些东西,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会上,有几个外国人在举牌?不夸张地说,超过一半的都是中国的买家在那里“血拼”,事后还沾沾自喜。有些民族主义者就认为这两大拍卖行有和统计机构串联“炒作”中国艺术品的嫌疑。

  事实上,中国的拍卖会景象,结果令人吃惊,过程却乏味得可怕—在中国人的拍卖竞争中,越是成交额令人震撼的拍卖会,通常情况下,拍卖会就越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大多数场次的内容是这样的:几位超级激动的嘉宾,在耀眼的灯光下,不断地冲击洗刷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认知。不夸张地说,一切都是数字,人们在抛数字,人们在喂数字,人们在咽数字,回答关于数字的问题,有时甚至只是对着数字指指点点,然后开怀一笑,宛若他们刚刚发现数字这一有趣的东西。就好像一场冗长的大会,无论场面何其绚丽,它与你无关这一点总会令人觉得无聊,但那些看似无关的决议背后的意味却又让你后背发冷,忍不住多看几眼。

  在玄之又玄的拍卖场越来越不透明可信的情况下,艺术品金融化、份额化,无疑是一个分摊风险和收益,提升趋势透明度、减轻震荡的重要途径。在为艺术市场打入一桶新鲜血液的同时,金融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这样一条新的途径。相关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基金数量已达100余项,已披露募集资金总量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股权投资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

  然而金融机构介入艺术领域,主要从事的是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信托、艺术基金几方面的工作,这些本质上只是把艺术品作为抵押品和代偿物。这些零散的产品级的合作,无益于艺术品本身价值被人们所认知,因为它们无法体现“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独特之处,“在社会漫长演进中,被挤压出来的,煤一样的艺术品”,有其不可取代的“源价值”。与其发展乏力形成有趣呼应的是,这个产业的盈利能力并非像它们的名字一般,“山寨”得让人看不到希望—以文化类企业上市集中的深圳市场为例,传播文化成分指数今年2月份市盈率接近36倍,比深圳300指数17倍的市盈率高出100%。

  然而,艺术品份额化、上市化,这些能体现民族艺术素养实质内容的项目,却一直进展缓慢,不尽人意。的确,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是以每个人自发地参与为基础,文化的健康发展,不能单靠“引导”“整治”“改革”。正如日本友人加藤嘉一所质疑的,前阵子提“文化改革”,“文化”是怎么个“改革”法?文化不应该是自发形成的东西吗?

  难道一切不会结束?还是说,一切还没有开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一个让人笑得出来的情形。(中华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