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家人会担心你吗?
A:也还好啦,应该不会太担心。昨天宝格丽开幕展,我看到很多人带着老婆来,我觉得像来度假的,不是来工作的。我觉得还是一个人比较好。3月份我在上海的万人演讲会,我还是会一个人来。
只想当一个提问者
B:建筑师做万人演讲很少见,你有当建筑界领袖的想法吗?
A:我不是想当意见领袖,只是想当一个提问者,把问题抛出来,让大家去思考。这次演讲会不是我的想法,是一个团队的想法。我觉得如果能召集到1.3-1.5万人,一定能把信息传递出去。上海正在燃烧,有活力,有热情,而在日本的话,就没有这样的活力了,大家可能会觉得,参加这个活动,还不如回家睡觉。
B:对于重视地域文脉的你来说,上海这块土地上,怎样的“风土”是你在设计时会着重考虑的?
A:最主要还是“活力”。以前旧上海就很有活力,它曾是世界潮流汇聚之地,现在,这种活力又回来了。
Q:上海现在高楼云集,有的开发商明确表示大楼肯定是越高越好,只要保留绿地和流水。你怎么看?
A:我一直认为光高是没有用的,总有将来的建筑,会超越你的高度。建筑设计的重点,是要你的品质好,质量好。
B:你最想对中国的年轻人说什么?
A:现在开始是一个亚洲的时代。设计是时代的产品,是会流动的。以前是意大利时代,20年前是东京时代,现在是上海时代,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到哪里。
中国有近14亿人口,法国6000万,意大利也有近6000万,面对能源问题,优先要考量的是中国,人口最多,使用最多,责任最大。所有亚洲人应该团结起来,相互协助,日本也要跟着中国走。目前,日本政治,尤其是政治家常常变化,有些地方跟得不是很好。所以,建筑设计师需要思考:我们能做出什么贡献?我想通过《外滩画报》把这样的信息传递出去:地球所遇到的危机,只要亚洲可以动起来,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3月17日我的演讲,也会以此为主题,希望你们一定去听。
建筑与风土不可分割
B:一般人可能就算进到那样的建筑,也只是泛泛地周围上下看一看,感叹一下真好或者真怪,而并不懂得怎么去看细部。面对一名爱好者或一名普通市民,你怎么向我们介绍一座建筑的特色?看一座建筑时最重要是看那些方面?
A:伴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的采光方式,还有包括凝结着设计者思想的细节表现等等,观众在观察建筑物都应该特别注意这些。
B:1970年大阪世博会之后,你觉得日本的创造力消失了,并且以三岛由纪夫之死为“休止符”。但是在此之后日本还是产生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对此你怎么看?
A:虽然说以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建筑家确实减少了,但现在有一些建筑师的设计层面也变得非常高。
B:前年上海也举行了世博会,并且眼下中国的发展状况与遇到的问题,似乎与当年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你怎么看现在中国建筑的创造力问题?
A:以前都是在模仿海外的建筑师,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设计的运用都比较生硬。但以最近的作品来说,其设计水平已经不比外国逊色了。
B:六甲集合住宅是你的名作,在你1999年出的《论建筑》一书中谈到了一、二、三期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并说准备用10年时间建成第四期。现在13年过去了,第四期进行得怎样了?
A:2008年,第四期工程顺利完工了。第四期的集合式住宅和医院都是以老人看护与照顾为目的。
B:集合住宅是否是一种相对廉价的住宅,类似于勒?柯布西耶曾经为工人设计的那种?现在中国也在为买不起房的人大规模建造廉租房,你认为廉租房是否可能成为建筑师施展设计才华的地方?你现在为震旦集团这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公司设计博物馆,是否还会有兴趣为有意思的、能够惠及很多人的廉租房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