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胸纳百花笔生香

胸纳百花笔生香

2014-06-09 10:12:36

来源:

/

/

  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贾书章)别样花卉别样情
  仅有十来个平方的画室,也是他家的客厅,一个画案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空间,画案旁边放着沙发和小茶几,是他会客品茗的必备之物。画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他新创作的国画作品,有的墨迹未干,尚未来得及题款。画案另一边是他留存的画稿,足有一人多高,那是他经年的汗水和心血的凝结,见证着一个勤奋画家的劳作成果。
  画室虽陋,但只要胡惠民静下心来,展纸泼墨,那清瘦的脸庞立时精神焕发,画笔所及之处,牡丹竞艳,秋菊吐蕊,翠竹挺拔,山水清幽深远,气象万千,就连空气中弥散的淡淡的水墨清香,也仿佛山间泥土的气息,让人顿生超然物外之感,有飘飘欲仙之意。
  在商洛,胡惠民先生的牡丹画是出了名的。他善用充足的水墨,生动传神地展现牡丹在经历了严寒的锻打之后内在的蓬勃生机,每一片花瓣都显得很有力度。他之所以不惜笔墨表现旺盛期的牡丹,极尽花艳之事,是在用牡丹的艳与浓追求一种生命的鲜活。
  细细品读胡惠民先生笔下的牡丹,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画中的一点胭脂红在水墨的漫漶下,渐渐地浸润开来,一点,两点,三点,于万绿丛中遥相呼应,艳而不俗,媚而不娇,鲜而不妖。在水墨交融中,花与花之间,叶与叶之间,皆疏密有度,浓淡相宜。花与花仿佛在春风中脉脉含情,娇羞欲语。花瓣上的晨露,晶莹剔透,恰似美人佩戴珠玉袅娜走来,高贵典雅,灵动飘逸。一花独放,百花失色,怎能不令人心境旷达,荡气回肠?
  痴爱书画一青工
  上世纪60年代末,胡惠民被下放到商州黑山一个偏远的农村。7年的农村生活,对他来讲既是一场磨难,又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为他后来参加工作继而走上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12月,国家落实居民下放政策,胡惠民到商洛纸厂参加了工作。他不挑剔工种,厂里分配啥工作他就干啥工作,单是在锅炉房就踏踏实实干了3年,后来到维修车间和消防队工作,都受到过领导的表扬。一个偶然机会,胡惠民得到一张郑板桥的墨竹图,忽然感到眼前一亮,就用草棍在地上认真地临画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兄指点下,他一边当工人一边学习画画。
  职工宿舍里住了3个人,他要画画时,就把被子卷起来,在床板上铺一张牛皮纸,再铺一些报纸,就成了他的“画案”。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胡惠民几乎没有可以临摹的书画作品,一张电影画报、一片烟盒、一个火柴盒、一个报纸插图,都成了他临摹的范本。
  胡惠民的勤奋得到了厂领导的肯定,他被调到工会、党委办当政工干事,搞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他把厂里的8个宣传橱窗都给办了起来,有文学作品、书画欣赏等内容,每年的“五一”、国庆、春节专刊不仅是本厂职工文化生活的乐园,也吸引了其他单位的职工前来学习、欣赏,成了文化饥渴年代一道难得的风景。胡惠民在厂里搞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达21年,还把几名工人引上了书画创作的道路。
  因为画花卉,胡惠民成就了自己的美好姻缘,这也是他人生的一段佳话。夫妻俩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理解,相互依存,一起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历经坎坷艺术路
  胡惠民痴迷于画画,一本《芥子园画谱》,他爱不释手,一有空闲就拿来临摹,十多年间不知临摹了多少遍,使他的绘画技法具备了扎实的功底。后来,他对石涛、徐渭、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产生了兴趣,临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心底里还是喜欢郑板桥的作品。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画“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胡惠民就拜郑板桥的作品为师,终日研习,使自己的笔墨技法日渐娴熟。

  • 相关阅读
  • 难得平常心

    商山云(国画) 张小丹  商洛日报讯(陈明玉)张小丹是我的道友,彼此相识相交不觉已十多年了,我与他诗茶话酒的交情日渐深厚。他的风趣、义气,大有北方人“穿大鞋、放响屁”的爽快,他的雅致、才思亦不...

    时间:06-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