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杜尚依然是西方艺术的精神领袖,无人超越。杜尚大概可以算是美术史研究中的“斯芬克斯之迷”。首先,这个人作品奇少,从他15岁开始留下的作品算起,到他27岁(1913年)时打算不再作画止,他的作品连习作都算上一共是101张。从1913年到1925年的12年间,他只创作了60件作品,其中有不少是“现成品”,即在现成的东西上签名,作为他的作品。
其次,这个人拒绝做艺术家,安静隐退,不加入任何流派,不发表任何意见,艺术界越是轰轰烈烈的事情,他越是躲避。 更少见的是,这个人完全不把艺术放在眼里!就是他,公然轻蔑大师杰作,在达芬奇的传世肖像《蒙娜丽莎》上画了胡子,还把小便池当成作品拿到艺术展览会上去。
可是奇怪,正是这个不拿艺术当一回事的人,艺术却特别愿意拿他当个事,在1950年代后西方艺术出现的许多新流派,个个都争着要跟他攀亲结缘,认“贼”作父。他放弃做艺术家,从根基上颠覆艺术的地位,可是,艺术竟被他独自一人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开创了西方艺术近半个世纪的繁荣(同时也包括混乱)。
杜尚还在世时,关于他的研究已开始,1960年代时已经出现了三到四本对杜尚的研究专着。到1980年代,关于杜尚的研究专着已经占据了参考书目的四页,如今,在近年出版的杜尚专论中,关于杜尚研究的书目已长达十七页之多。也就是说,杜尚研究每二十年以几何级数增长。毫无疑问,这个书单还会继续无限制延长。在这样浩繁的研究书籍里,杜尚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被研究到了。执着的学者会上下求索,引经据典,费心搜求他在西方文化中可能的渊源,写成洋洋万言的宏论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