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何伯群和他的老师们(下)

何伯群和他的老师们(下)

2014-09-01 09:05:33

来源:

何伯群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张宏运)
  何伯群,著名书法家,1943年10月出生于洛南县寺坡镇何村。现任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艺术报》主编。

  三、杨运昌和文庙里的师友
  杨运昌,字林兴,号退思斋主,洛南县三要镇永坪人。工花卉山水、竹、菊、梅、兰,犹以兰竹著名,刊行有《兰竹技法》《杨林兴画集》。1945年冬,曾与岭南画家黎雄才在省民教馆联合举办画展。1947年7月曾在省党部大礼堂举办个人画展。1950年后,与赵望云、方济众等陕西著名画家过从甚密。对古汉语、古诗词和对联的平仄、对仗,有很深的研究,先后任洛南县古城中学、三要中学教师。
  何伯群的家与杨运昌的家相距十多里路,属老亲,按辈分,何伯群该唤他为爷,但他一直尊称为杨老师。只要遇到下雨天,不用下地干活,他便拿上自己的画作,或刚写好的诗句,去请杨老师指点。学习古文时遇到了疑惑,也常去请教。
  杨老师的藏书,虽算不上丰富,但总保持着新买的模样:无尘、无皱褶、无残缺。因此,概不外借。但对何伯群,则不仅可以随便翻阅、借读,还为他制定了详尽的“阅读计划”。
  杨老师的勤俭节约,给何伯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86年,师生结伴去南国写生旅游,杨老师出发前就从西安火车站买了20多个馒头,谁知气温较高,第二天就有了味儿,第四天发了霉。何伯群想劝老师别再吃,老师却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讲些困难时期的生活片断,敲打何伯群的“神经”。何伯群便陪着他 “完成了任务”。
  何伯群的父亲虽和杨老师同庚,且属同窗,但每次见了他,都毕恭毕敬,还一再叮嘱何伯群,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伯群除了常去看望,帮助杨老师购买当时极难买到的商品,如缝纫机等,每次知道杨老师到县城,必恳请到家里,一盘饺子,几碟小菜,细心招待。
  1998年8月16日,杨老师八十寿诞,何伯群特意从西安制作了“品端学粹”匾额,和书画好友们一块送去祝贺。老师晚年患上“帕金森综合症”,卧床多年,何伯群经常携了妻子前去探望。杨老师去世后,何伯群满怀悲痛,深情撰写了一副长联:“北苑千秋人,诗书画印同不朽;西风两行泪,竹菊梅兰失知音”。之后,又写了篇悼念文章《格超梅上,品在竹间——杨林兴老师逝世三周年祭》,发表在《商洛日报》上。
  1974年,何伯群被调入县文化馆,任书法辅导干部。文化馆当时设在县文庙内,员工虽不过十四五个,多数却身怀绝技,可以说是众“星”灿烂。他们与何伯群既是师生,又是好友。
  李福申,美术辅导干部,柏峪寺镇人,毕业于兰州师范学院音美专科,先后在长安、三原、西安、商县等地任教,工山水、人物、花鸟。曾组织全县美术工作者,第一次下乡旅行写生,第一次走出秦岭,去兰州、西安、户县等地参观学习,第一次延请省、市美术专家学者来洛举办辅导培训班。何伯群以前就曾拜访请教过李老师,进馆之后,李老师更视何伯群为美术新秀人才,呕心沥血,精心培育。老师与学生谈心,情到深处,陪着恣肆流泪,哽咽痛哭;学生知道老师爱喝酒,就常常与老师把酒切磋——那酒是涩苦的廉价红薯酒。
  贾真,上海人,曾在上海读过两所大学,建国初响应支援大西北号召,在陕西省广播电台工作,“文革”中被莫须有地下放到县文化馆。他对古文、诗词、唐宋八大家等等,知根知底,了如指掌。何伯群喜欢和他天南海北、天上地下地聊,正如托尔斯泰说的:“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