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何伯群和他的老师们(下)

何伯群和他的老师们(下)

2014-09-01 09:05:33

来源:


  吕永涛,省级下放干部,负责文学创作辅导,长何伯群三十几岁。伯群在学习文学等方面,如遇到问题,随时都可以向吕老师请教。吕老师的解疑答惑,像专职教师,条分缕析,头头是道,真叫“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还有曹振勇,也属省级下放干部,负责戏曲创作辅导,亦喜书法艺术,长何伯群五六岁。他一有空闲,就到何伯群房间,不是一起欣赏他写的剧本,就是一起谈诗论字。俩人在一起,是挚友,胜兄弟,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县拖修厂”厂长、省农业厅下放干部张振亚,是何伯群文庙外的师友中的一位。两人交往过密,相聚长谈,陪伴的是一杯白开水,“君有奇才我不贫”。张振亚的聪明才智,不断给何伯群以启迪。
  四、从康子隆、陈九康到萧淑媛
  何伯群的老师,年龄最长的当属康子隆、陈九康。何伯群尊称他们为康老、陈老。
  康老是洛阳才子,曾任中学校长,解放后曾因“历史问题”被“监督改造”。落实政策“摘帽”后,他来洛南城关镇,投奔儿孙。何伯群与他结识交好时,他已年过八旬。
  康老擅长古诗词,思维敏捷,词作不断。一有新作,便兴冲冲地拿给何伯群一起欣赏,常常拖长了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诵。何伯群也就时不时地献拙唱和,虚心求教。从康老的指点里,他明白了,写诗作词,虽属头脑中意识的躁动和情意的抒发、张扬,但绝非一味地编织想象,宣泄情绪和欲望,搭配了长短句,去舞文弄墨,需要既细致深入地观察、捕捉生活现象,又调动作者的文化底蕴、生活阅历和真知灼见,还应注重遣词、造句、用典,以及声韵、音律等等,营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情调。
  康老的书法宗唐人,朴厚雄强,其草书取法乎黄山谷、王铎,仪态长枪大戟,奔放苍茫,无拘无束,用笔飞空而下,毫无做作之嫌。从他的飞墨舞笔中,何伯群体会着“草书随其意,姿势任人安”。
  陈老学殖深厚,善对联,刊有《对联集锦》传世,书法颇有功底。陈老半生都因“历史问题”而饱受牢狱之灾,耄耋之年才恢复了人身自由。老人举目无亲,孤身一人,何伯群极尽师生情谊,将陈老聘请为由他组织成立的黄河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从不为己求人的他,为了陈老的生活保障,放下身段,四处“拜佛”。陈老八十寿辰,何伯群出资为他举办了生日庆典。陈老胜过他的亲友了。
  何伯群的老师中,还有与他的儿孙辈年龄相仿的年轻人。
  2014年清明节,他从北京的“何伯群书法艺术馆”回到家乡祭祖,见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上举办书画作品展览,便兴致勃勃地趋近观看。退休后,他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编办书法报刊,应邀去北京、山东、云南等地举办展览,交流书艺,但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乡的文化发展、书画事业。他总坚信,有他添加了绵薄之力的洛南书画,底蕴这么深厚,氛围这么浓烈,新人新作层出不尽,有朝一日,终会脱颖而出个大家、大师,名垂青史。那自然不会是他了,可他却极其渴盼。他便时刻关注着洛南书坛哪怕是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
  这天,他欣喜地发现了展览中的一件书法作品,作者的名字很陌生:萧淑媛。连忙打听,可惜没能谋面,只辗转索得电话号码。回北京后,很快联系上,原来萧淑媛正在人大书法进修班读研究生。他便请到家里,聚餐面谈。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从萧淑媛那里,他又学到了很多,观念,意识……
  在洛南,这样的年轻老师,何伯群一口气能报出十数个,如数珠玑:原康生、夏丹洛、于洪涛、张辉、王晓宇、史小宁、郭晓阳……他们的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探索拼搏、蓬勃朝气,以至于用笔、选材、濡墨、题款、格式,都给他以强烈的冲击和深邃的启迪。他跟踪、追随着他们,学习,思索,不停地寻找突破口。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