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翰墨飘香见狂狷

2014-11-24 09:46:26 来源:

薛合新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李 娟 张 萍)薛合新,1955年8月出生于山阳,酷爱书法,以草书见长,作品中透露出难得的质朴和狂狷美。现任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和谐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西苑中海书画院特邀副院长,中国名家书画院、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高级顾问,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自云:“余将半百,不敢知天命,却感悟人生原本很简单,无非是一碗饭、一张床、一个好身体、一份好心情、万事一念间,故自称‘五一岛主’。”
  书山有路勤为径
  上世纪五十年代,薛合新出生在山阳县一个贫苦家庭。九岁多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姐弟四人养大。家境贫寒的薛合新从小酷爱读书,勤于向他人请教,无论对方多大年龄,他都毕恭毕敬。十二三岁时,一个偶然机会,他结识了当地60多岁的老先生“冯黑子”。冯黑子在书画方面很有造诣,乖巧、好学、懂事明理的薛合新很讨老先生喜欢,他们一见如故,相聊甚欢,结下了忘年之交。在冯老先生的引领下,薛合新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书籍,开始学习书法。
  学生时代,每天晚饭后,薛合新都会飞跑到冯老先生的书房,静心翻阅书籍,与老先生共撑一个大书案,面对面各写各的,一笔一划照着古书帖临摹,然后相互切磋、研究书法招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常常一练就忘记了时间,有时忙到晚上12点,干脆就留宿在老先生家了。长此以往,薛合新也就成了冯老先生家的“常住人口”。
  从学校毕业,薛合新从军入伍,转业后做过饲养员,跟过厨,办过机关乐队、汽车修理厂,但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从未间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多忙,薛合新每天工作之余,都要挤出两到三个小时练习书法。为了达到挥笔时随心所欲,掌控好腕力,薛合新在练习时就在手腕上绑一个沙袋,胳膊肿了,敷上膏药继续练。为了不受时间限制,他每天把墨汁装在一个大碗里用水调淡,蘸着碗里的墨水临帖练,直到碗里的墨水用干,才肯休息。周六、周日,时间充裕,他每次都要蘸完两大碗墨水,长期坚持不懈。为了练习书法,薛合新从不吝惜金钱,工资的大部分都被他用来购买古书字帖和笔墨纸砚,经他手用坏的毛笔不计其数,用过的纸张可以堆成一座山。
  感悟书法三境界
  书法家以笔墨书写人生,而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往往最具魅力,最富激情,也最能体现书者的品格与心境,饱含多层次的审美感受。薛合新诸体皆有涉猎,但草书更是他魂牵梦萦的寄托,四十岁起专习草书,师古、师天、师地、师心,以古帖和碑文为师,以大量阅读后内心对书法的理解为师,从二王、旭素、山谷、枝山到右任、沈鹏等大家的草书,他都倾注极大的心血和热情心临手追。”
  薛合新认为,书法有三大境界:登堂入室、写出自我、走出自我。他说,草书其实法度森严,所以,书家须多读贴,临帖。拘守一家,则难以扩张和突破,但掌握书法技巧并不是书法艺术的目标。“临帖须入古、无我、重技巧、求细微;创作应出古、有我、达性情,论神韵、瞬间痕迹”。一个书法家,只有娴熟地运用技巧,超越技巧,才能达到眼无绢素,手无笔墨,人、纸、墨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走出自我不是没有自我,而是追求大众美、共同美,是对美的精神境界的回归。
  “书法可以直抒胸臆,尤其是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对物与象的感悟。书法是一门主动行为艺术,是在辛苦和寂寞的探索中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渗透过程,是演绎出自然和心源的结合。书法的真谛是启迪人们的智慧,使人们学会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激励自己、改造自己、升华自己的精神享受。书法本身不仅仅给人们提供一个个不同风格的画面,而是可以从中探得对自然奥秘的透视,它又像一个筏子,能够泊往始终思考和探索的未知的理想彼岸!”这是薛合新对书法艺术的领悟。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