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网络时代,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越来越成为很多人担忧的问题,提笔忘字几乎成为大多数人们普遍的尴尬,当原本流畅的书写在笔尖逐渐变得艰涩的时候,这种担忧反复地被人们提起。
不过,汉字书写的尴尬正在被更多传播机构所重视,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暑假期间,两档汉字听写节目走红,这两档把“听写课”搬上电视并进行PK式测验的节目,一档是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另一档则是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
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的走红,不仅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和网友参与,也使得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时,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成人体验团”,当“貔貅”、“攥拳头”、“桀纣”、“瓮中捉鳖”等词语出现时,“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像“间歇”、“熨帖”、“黏稠”等词,正确率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而《汉字英雄》则在节目中推出汉字的“千人知晓率”,据该节目显示,“脱臼”中“臼”字的“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中“舂”字的“千人知晓率”也仅为20%。
那么,书写能力的退化是否只是汉字独有的呢?汉字听写节目的走红又说明了什么?对此,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认为:“提笔忘字的背后,揭示的是关于文字书写背后更多更复杂的内容,数字技术的发展,专业化、领域化的细密分工等。电视听写节目,实际上是在传统和现代断裂的地方,寻找游戏的题材和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能够大而化之。在更多的传统和现代断裂领域中,这样的游戏是有意义的。”
书写能力的背后
随着时代的进步,汉字书写能力的普遍性衰退,越来越值得关注和重视,这是毫无疑问的。关于书写能力的争论一直都有……但是从现代性的角度看,工具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字的书写越来越工具化,也是现代性使然,使用越来越简单,使用者越来越普遍,这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北京晨报:汉字听写节目的走红,引起了许多人对于汉字书写能力的思考和担忧,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担忧和思考的呢?
李河:随着时代的进步,汉字书写能力的普遍性衰退,越来越值得关注和重视,这是毫无疑问的。关于书写能力的争论一直都有,比如繁简体之争,繁体转为简化字,本身就是因为书写不便。所以,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最好别改。但是从现代性的角度看,工具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字的书写越来越工具化,也是现代性使然,使用越来越简单,使用者越来越普遍,这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北京晨报:提笔忘字的现象再一次被人们反复提起,您认为提笔忘字意味着什么?
李河:提笔忘字的现象,提示了很多文字书写中复杂的内容,它的原因,比如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直接书写变成了间接书写,以前拿只笔在纸上写字,这是直接书写,简化字的使用其实也正是为了直接书写的方便。现在键盘输入,只要会几个特定的字母或者符号就可以书写,甚至文盲也因此可以发短信了,这是一种间接书写。可以看到的是,间接书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的普及率、方便程度有目共睹,这和人性中趋乐避苦的本性有关。当然,提笔忘字不仅是书写技术的原因,现代化的分工越来越严密,人们越来越多地被限制在专业的领域中,而文字所提供的则是普遍性的需求,所以,分工也会造成提笔忘字,一个文学家,要让他写一大堆物理学的专业名词,恐怕不容易,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