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如何拯救汉字书写
据零点指标数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从笔到电脑,汉字的书写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化,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逐渐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输入法的时代中,汉字的书写究竟何去何从?曾经有人大代表建议大力提倡“全民写汉字”、“全民学书法”,并设置从“应用级”到“艺术表现级”的书写考级系统。汉字的书写能力是否真的到了需要拯救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拯救汉字书写问题呢?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表示:“我们大家现在可以预见的是,不太遥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表现出一些普遍的共性——即认识汉字、受过汉字书写的训练,但却更多地依赖间接书写。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书写的变化会越来越快,所以,重点在于,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裂缝之中,找到维系文化的纽带,让我们的文化生态稳定而绵长地延续下去。”
汉字的焦虑
书写方式变化带来的副作用,首先就是短期内的遗忘,间接书写是一种简单化的书写,简单化往往也等于傻瓜化,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技术越发达,文字的录入方式就会越简单,而简单化在短期内必然会造成大量的遗忘……
北京晨报:很多人对提笔忘字的现象表示担忧,您也提到书写方式变化带来的副作用,您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李河:书写方式变化带来的副作用,首先就是短期内的遗忘,间接书写是一种简单化的书写,简单化往往也等于傻瓜化,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技术越发达,文字的录入方式就会越简单,而简单化在短期内必然会造成大量的遗忘,很多人会提笔忘字,遗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北京晨报:还会有长期的副作用吗?
李河:长远来看,它会带来传统维护者的焦虑。文字是语言遗产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历史演变中最慢的部分,在历时性语言学中,数千年保持整体形态稳定的语言文字,汉字是独一份,所以,汉字的使用者,在这一方面焦虑尤甚。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会导致焦虑,比如文字本身带来的,在前现代知识不普及的时代,书写是少数人的特权,知识往往等同于权力,而现代文字工具化之后,由于掌握知识、掌握书写能力所带来的特殊权力在消解,这也是引起焦虑的原因之一。
传统和现代性的冲突
过去我们常说三代人的记忆,一个人从小到老经历过的事情当中,依旧还能看到上辈人曾经经历过的印迹,这就是传统时代留下的印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要说三代人的记忆,就是3个月的记忆,有时候都会很难留下些什么。
北京晨报:许多网友都在网上表示,对自己的提笔忘字很是懊恼和惭愧。对于他们的这种感受,您是怎么看的呢?
李河:人的习惯有连续性,过快地变化、过于频繁地打破,都会给人带来不稳定感,害怕在太快的变化中失去把握和控制。其实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控制和发展并行的过程,发展要处于控制之中,不受控制的发展可能会导致难以预测的结果。所以,涉及传统的问题,应该重点关注。
北京晨报: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剧烈的社会,您是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关系的呢?
李河:传统和现代性的冲突,深刻地表现在提笔忘字的现象之中。但这种冲突并不止于书写问题,在很多领域都有表现,比如生活方式。过去我们常说三代人的记忆,一个人从小到老经历过的事情当中,依旧还能看到上辈人曾经经历过的印迹,这就是传统时代留下的印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要说三代人的记忆,就是3个月的记忆,有时候都会很难留下些什么。在许多现代人的头脑中,3个月前的事情早已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