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发展特色渔业。根据我市各县区立地条件,积极发展大鲵、金鳟、虹鳟、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在洛南、丹凤、镇安、柞水四县大鲵适生区和栖息地大力发展大鲵养殖,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大鲵规模化发展,并利用丰富的冷水资源发展金鳟、虹鳟、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到2015年,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基地40个,冷水鱼养殖基地9个,扶持培育年产值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0个,辐射带动5000户农民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年产值2.1亿元;到2020年,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基地60个,冷水鱼养殖基地20个,扶持培育年产值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0个,辐射带动10000户农民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年产值5亿元。
(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观光旅游渔业。依托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优势,建设一批集渔业科技示范、休闲垂钓、观光度假、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渔业科技与休闲渔业示范园区。在商丹园区、七县区城郊等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消费需求高的区域,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建设日接待能力500人以上的高档次渔业示范园区,带动周边特色渔家乐和休闲渔庄快速发展;利用丹江、洛河、旬河、干佑河、金钱河等河流以及商州二龙山、南秦,洛南谢湾、张坪,丹凤鱼岭、龙潭,商南县河、试马等水库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的景观优势,建设一批养殖、垂钓、观赏等休闲娱乐型渔业产业基地,增加渔业附加值,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到2015年,商州区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2个,洛南、丹凤、镇安、柞水各1个,全市建设渔业观光旅游基地3个,带动特色渔家乐和休闲渔庄80个,年产值3600万元;到2020年,商州区、柞水县各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个,洛南、丹凤、商南各2个,山阳1个,全市建设观光旅游渔业基地8个,带动特色渔家乐和休闲渔庄200个,年产值8000万元。
(五)提升大水面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小水库综合精养、城乡水源保护地净化养殖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在商州二龙山、南秦,丹凤鱼岭,商南县河、试马等水源保护地水库通过设置网箱或自然放养等方式,养殖花鲢、白鲢、匙吻鲟等净化水质鱼种,既净化水质又增加鱼产量;对非水源保护地水库,实施综合增产技术,大幅度提高水产品产量,使现有水面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到2015年,发展水库综合养殖面积4000亩、网箱养殖面积6000平方米,年产值2000万元;到2020年,发展小水库综合高产高效养殖面积6000亩、网箱养殖面积1.6万平方米,年产值5000万元。
(六)积极发展健康水产养殖。通过现有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新建集中连片渔业基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渔业基地建设。通过对养殖区水环境调控、鱼病生物技术防控、高效环保饲料应用等综合养殖技术,推进健康水产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到2015年,每县区建设100亩以上集中连片渔业基地1-2个,标准化池塘养殖面积达到3400亩,年产值2000万元;到2020年,每县区建设100亩以上集中连片渔业基地3-4个,标准化池塘养殖面积达到4500亩,年产值50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渔业发展,把渔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落实包抓领导,夯实包抓责任,切实把渔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辖区中长期渔业发展规划,建立渔业发展考核机制,把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经济总产值纳入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2012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渔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渔业科技创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水生动物资源保护养护等,对渔业苗种生产、新品种养殖试验和良种引进给予财政补贴。对渔业生产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生产标准收费。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涉农信贷投资要向渔业倾斜。积极探索渔业保险的方式方法,降低渔民生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