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曾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农民,瞅准山阳县将核桃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机遇,率先栽植良种核桃,不仅实现了自身致富的目标,而且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群众栽植核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通过干部捐资、国家补贴、群众筹集等融资渠道,桃园村以狠抓低产林改造和综合科学管理为主的优质核桃建园规模不断扩大,新建核桃良种基地1000亩,全部挂果后,全村核桃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山阳县在高坝镇的石头梁村、城关镇的龙王庙村等处建成了一批良田、良种核桃示范园,通过与种粮效益比对所产生的示范带动效应,全县已产生了核桃种植由坡地到川道良田的跨越式转变。目前,山阳县先后建成高坝鱼塘、漫川水码头、高坝寺沟、十里薛家沟等一批百亩以上良田栽种核桃的示范园,经济效益是种粮收益的3至5倍。
“良种推广、良田种植更有利于我们的核桃产业上档次、成规模,提高农民收入。”山阳县副县长王立栋说,“同时,按目标规定全县每年高接换优、良种推广不少于6万亩,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压力。”
王立栋介绍,山阳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核桃产业的发展,同时加上省、市配套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每年的投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资金紧张依然是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王立栋算了一笔账,一亩良种核桃光树苗就需330元,加上人工费等成本推广良种每亩最少600元,推广难度较大。“尽管很困难,但我们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在全县新发展良种园48万亩,嫁接改造10万亩,使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0万亩,年产量突破2.38万吨,产值超过4亿元。”
延伸产业链塑造大品牌
王立栋认为,2009年山阳县核桃产量达到4546吨,而全县4个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不到400吨,还不到产量的十分之一,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据介绍,目前山阳县核桃产业基本处于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状况,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合作组织,每年的核桃销路主要是以原核桃果、核桃仁销售,原始产品销售占总产量的85%,使得核桃产品的加工增值转化率低,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效益低下。
相关专家认为,延长产业链,首先要提高现有核桃产品的质量,推行核桃专业合作社,制定全省统一的栽培标准及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实行按品种包装,使分散的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核桃产品达到一定区域的统一规格产品。
“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没有固定的渠道,自然也没有稳定的质量,为了维持生产,原料质量的良莠不齐必然影响到商品品质的优劣不等,这个问题的缺口恰恰在于企业没有和种植基地对接,而种植基地是由一家一户组成,在核桃的采收、粗加工、销售等环节完全是自由的、随意的和盲目的,所以核桃协会必须马上建立。”山阳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何干义建议,“应该鼓励探索龙头企业与果农共同发展的新机制,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收购价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核桃产业化经营水平。”
核桃专家耿义良认为:“在进行品种改良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山阳核桃品牌的保护意识。应该积极申请有机核桃、山阳核桃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山阳核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