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品头论足

不要鄙视买微博粉丝的人

不要鄙视买微博粉丝的人

2014-02-20 15:29:28

来源:

  玩过微博的人大概都收到过这种广告:“僵尸粉1000个2元;仿真粉1000个5元;顶级粉100个2元;特级粉100个3元。”

  我有位下海创业的女闺蜜在两年前就向我坦承过花了300元买了8000个粉丝,没头像,但偶尔会评论的那种,比现在的特级粉肯定差一两个档次。动机是她作为企业创始人申请了大号,粉丝数太少不好看。照这么看,粉丝市场的低价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了。想成为微博上粉丝数过千万的“大腕儿”,若购买“仿真粉”,成本是5万元,据说,粉丝卖家若是遇到这种出手豪阔的大客户,也会主动打折,最便宜的万把元即可成交,比在网游世界里称王称霸便宜多了。

  买粉丝,一为公司营销;二为吸引真粉;三为满足虚荣;四为能享受互联网名利场的种种福利。比如:一些微访谈等栏目分别为访谈者的粉丝数设了下限,5万起或8万起等等,粉丝数俨然成了数字请柬,一旦过了某个数量级,请柬便在瞬间被激活。所以,不要鄙视那些买粉丝的人,认为他们太虚荣,他们只是比你更现实。

  当然,若真的是名人,不需要买粉丝也可以轻松过千万,网站为了吸引你来开微博,会主动送的。我有位设计师朋友的待遇是,开微博送3000粉丝,他只是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若是大众领域的名人,这个数字应该还会加若干个零吧。

  若是野心够大,希望自己出现在微博粉丝数Top 10的名单上,就算是一线明星可能也得出点血了。毕竟,光靠自拍照、曝隐私、抖机灵的涨粉速度,实在是太慢了,跟不上形势啊。

  已经很有名的明星买粉丝,为的是“前三名”效应。前三名的商机永远比后七名多好几倍。就算明星本人并不想这么做,经营团队出于公司利益考虑也会理性地选择这种增粉手段。在生意人眼里,只有性价比,没有耻与荣。如果这种行为在将来会被定义为商业欺诈,那就把违法成本计算进来。商人计算的是利益,违法行为附带的道德上的耻辱约等于零。

  我突然想起一年前出席某个商业活动,现场突然来了堆看上去很有气势的人,当中被围绕的一位少年我并不认识,听周围的观众说是某个电视选秀的选手。现场观众中倒也有几个人手持写着他呢称的灯牌,叫着他的名字。我早就听说,有专门出租真人粉丝的公司,找群众演员扮明星粉丝,收取劳务费。当初听起来很可笑,但现场看起来,的确能对潜在客户形成一种“印象知名度”。毕竟,生于七十年代的客户又有谁真正了解90后的消费者在“粉”谁呢?若是花钱请了一个连粉丝都没有的明星来捧场,客户会不会觉得很亏?

  同样的现象也曾经出现在中国杂志的发行量问题上。中国的杂志很少有参加BPA认证的(Business Publication Audit of Circulation 商业出版物发行审计协会),大家都向客户自报一个粉饰过的数字以抬高广告价格。客户则求助于第三方调查公司,然后狠狠杀价。有个一线杂志品牌的出版人曾经拍着桌子对客户说:“我们一定会申请BPA认证,让那些吹牛皮的家伙见光死吧。”最后的结果是,他还是没去认证,乖乖地从了现实,成为虚报发行量队伍的新成员。他的理由是:“不能让那些劣币驱逐了我们这个良币。”他补充道:“再说,BPA认证,在中国也没几个人信。”

  假做真时真亦假。当买粉丝的现象存在时,不买粉丝的人很难自证清白。数字时代的名利,其实并不真的像数字一样非黑即白。(中新网)

  • 相关阅读
  • 《纸牌屋》——权力谄媚者的意淫

      像很多人一样,我也在追看美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据说,美国的政坛人物,包括总统都在追看此剧。前两天,奥巴马还在推特上发贴,请大家不要透露第二季的剧情。  其实,这个戏的大致框架来自20多年...

    时间:02-20
  • 互联网电视大考:挑战百万销量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雷军和贾跃亭均声称要用互联网来改变电视产业,他们画的饼迎来互联网从业者一片叫好声,贾跃亭和雷军昨天又在一个大会上获了奖。电视行业确实被互联网电视玩家所改变。  电视行业被放进几...

    时间:02-20
  • 新闻的迁徙

      新闻的迁徙  胡泳 郝亚洲  2013年,我们在创作有关大数据的纪录片时采访了斯坦福大学的多媒体和信息设计专家Geoff McGhee。他曾经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后来专注于数据新闻领域的研究。在谈到数据新闻业的时...

    时间:02-20
  • 音乐的未来:生活方式的革命

      我以前曾经说过,自己属于“听磁带入门,买CD长大,直接面对MP3冲击,持IPOD过日子”的一代,我相信我们这代人对音乐产业的转型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比我大几岁的前辈,大多对实体唱片有着强烈的情结,比...

    时间:02-20
  • 柴静去美国生孩子的经济学理由

      去年这个时候,在一个讨论会上,经济学家莫志宏说了一句话,政府的制度设计和经济政策,总的前提是,不要和理性经济人作对。一年之后,这句话还停留在我的脑子里。容我找两个典型事件,解释之。  第一个事件,...

    时间:02-20
  • “东莞扫黄风波”的思考:文明底线不容亵渎

      文明底线不容亵渎(人民论坛)  ——“东莞扫黄风波”的思考  钟新文  这几天来,东莞扫黄引发的舆论波澜,与扫黄本身一样令人关注。其中,有一些论调令人惊诧莫名:认为卖淫活动是&ldq...

    时间:02-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