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率领万余残兵败将逃入松山城,被清军团团围住。此后半年,洪承畴组织的突围无一成功,而外线明朝援军畏战,不敢救援。松山弹尽粮绝,清军在降将的配合下一举攻破城池,洪承畴被俘。被围更久的锦州明军在祖大寿率领下投降清军。从此,明朝失去了辽东,无力对清军再战。
噩耗传来,朝野震惊。大臣们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悲痛,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祭祀洪承畴,“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并亲自致祭,颁布《悼洪经略文》昭告天下。洪承畴得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哀荣。尽管洪承畴要对辽东战败负相当的责任,但朝野臣工开始并没有追究、指责他。相反,陈新甲和前线监军等人被弹劾要对战败负责。祭到第九坛时,更大的噩耗传来:洪承畴降清了!明朝赶紧停止对洪承畴的祭祀,改为讨伐鞭挞。
洪承畴降清为明朝社会接受不了的,除了“屈身事蛮夷”一点外,是他辜负了皇上的厚恩和朝野对他的期望,没有以身殉国,更是他降敌卖国,于名节有亏。
黄道周就义前,撕破衣襟留下血书:“纲常千古;节义千秋。”儒家的纲常伦理和个人的名节忠义,是历史评价一个人物的基本标准。黄道周力撑危局,慷慨赴义,名垂青史;而洪承畴既不能抗敌报国,又辜负了皇帝的厚恩和朝野的厚望,竟然叛国投敌,当然要遗臭万年。这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人们忽略了:洪承畴为什么要降清?他降清后都做了些什么?
洪承畴是经过心理挣扎才投降清朝的。他儒学根底深厚,自然知道纲常伦理,重视个人名节。被俘之初,洪承畴不发一言,对来劝降的人闭目不见,只求速死。求死和求降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肯定不是皇太极和庄妃这对夫妻施展美人计的结果。倒是比洪承畴早降清的汉人范文程抓住了洪的心理——这个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当初主动投奔清朝,引起了大明朝野不小的骚动。范文程来劝降的时候,洪承畴根本就不看他,闭目养神。范文程也没想一次就能劝降洪承畴,丝毫不提招降之事,反而和洪承畴大谈诗书典籍。洪承畴久居兵戎,又身陷塞外,竟然听到中原掌故和儒家典籍,耳目一新,睁眼和范文程相谈甚欢。谈话间,房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正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轻轻地把它掸掉。范文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回去奏报皇太极:“洪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的确,洪承畴并没有必死之心。他对人世有深深的留恋。从小,洪承畴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从政后事业心很重。他办事务实狠辣,涉猎广阔。被俘时,洪承畴50岁,身体还很好,能力卓越,政治经验丰富,正处于迎接事业新辉煌的关键时刻。原本想着大干一场,突然成了阶下囚,洪承畴不甘心。
皇太极很赞同范文程对洪承畴的判断,对洪承畴的恩遇更加优厚,希望招降为己所用。良禽择木而栖。崇祯和皇太极相比,崇祯乖戾多动、政无定法、吝啬多疑,政治上极不成熟;皇太极则稳重厚道,文韬武略远在崇祯之上,他统率的清王朝朝气蓬勃,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回想崇祯皇帝治下明朝臣子的遭遇(比如袁崇焕、孙传庭),再看看皇太极治下清朝百官的状态和前途,洪承畴的心理天平开始朝皇太极和清王朝一边倾斜了。直到有一天,皇太极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大受感动。他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经验,就缺少需要皇帝支持的“天时”了,当即表示归顺大清。皇太极喜出望外,宣布找到了平定天下的向导。
洪承畴对清朝统一中国,的确起到了向导的作用。公元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城,执政清朝的多尔衮率军l0万大举南下,意在趁火打劫。走到辽河,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传来,洪承畴马上建议161 改变行军方案,从蓟州、密云出其不意,直趋北京。清朝采纳洪承畴的建议,定下了取代明朝一统江山的大方针。在进军途中,洪承畴又建议清军做好宣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他的建议被再次采纳了,收到很大的政治效果,所过州县和沿途明朝部队大多主动归顺。清朝入主北京后,洪承畴又推动清朝沿袭明朝的典章制度,举荐许多明朝官吏,迅速完善和壮大清朝的国家机器。他还建议满族权贵学习汉族语言文字,了解汉人礼俗,提倡儒家学说,淡化满汉民族差异。清王朝能够快速平定北方,取代明朝,洪承畴在其中居功甚伟。顺治皇帝非常器重洪承畴,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