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不错,可是地平线上又凝聚起了一片象征风暴的乌云,让白厅中那些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当务之急是委派爱尔兰总督。自从夏天发生那令人不快的一幕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在一旁。任命总督的问题非常急迫,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有赖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啊!女王认为她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蒙乔伊勋爵。她除了青睐蒙乔伊的外表之外,对他的才能也很看重。朝廷派人向他提出了这项任命,他也表示愿意前往爱尔兰。一时间,这个难题似乎迎刃而解了——蒙乔伊成了解危救困的神灵,他不但可以给爱尔兰带去和平,还可以给白厅带来安宁。可是突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埃塞克斯再次反对委派他的追随者前往爱尔兰。他声称,蒙乔伊不适合这个职位——他是学者而不是将军。拒绝与互相指责的僵局似乎就要再次重演。那么,埃塞克斯提议派谁去呢?有人这样问。几年前,培根写给埃塞克斯的信中就提到过关于爱尔兰的问题。这个明智的人在信上说:“我认为,假如爵爷在这个问题上利用您的威望——也就是说,装作您愿意接受任命的样子——我想您的威望将有助于您使蒂龙俯首就范,同时可以使您不费吹灰之力而赢得巨大的荣誉。”培根认为,采取这个方法只有一个障碍,“遇到这类事情时,阁下往往太容易从虚情变成实意。”我们无法获悉当时的所有提议——那些在枢密院会议中提出的种种复杂的、含蓄的以及热烈的建议,但似乎很有可能,埃塞克斯在别人的压力下提出代替蒙乔伊的人选时,他想起了培根的忠告。历史学家卡姆登告诉我们,他提出的主张是:“派往爱尔兰的必须是具有贵族身份的朝政要人,拥有强大的权力,崇高的声望和大量的财富,在军人中受欢迎,而且曾经有过领兵打仗的经验。”这仿佛是用手指指着他本人。国务大臣面露温和谨慎的神色,在会议桌上沉默不语。他在想什么呢?假如伯爵真的被派往爱尔兰——这将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可是假如他自己愿意去呢?——情况可能会好些。塞西尔仔细思考着未来的形式,审慎地衡量着各种可能性。可以想象,伯爵毕竟是在装腔作势,他懂得离开英国对他本人来说是多么危险,因此只不过是在演戏。但是塞西尔同他的表哥一样,他也了解那个勇敢人物的弱点——了解武器和军事行动对他的吸引力——了解那个“从虚情变成实意”的倾向。塞西尔认为他预见了将来的情况。他写信告诉一个信得过的朋友说:“蒙乔伊勋爵被提名,但对您,我不是作为国务大臣,而是作为朋友私下说一句,我认为埃塞克斯伯爵必将代表王国前往爱尔兰。”他坐在桌旁不停地写着。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做过其他不易察觉的小动作。我们只知道,在枢密院中,有几个人仍旧竭力主张任命蒙乔伊,而埃塞克斯暗示自己应得到任命的提议则遭到了反对和漠视,后来忽然又有人提议选派威廉·诺利斯爵士前往爱尔兰。
埃塞克斯在遇到别人的反对时总是不能保持头脑冷静。他生气了。委派蒙乔伊的提议已经让他极为恼怒,而再次提出威廉·诺利斯的名字,更让他的满腔怒火爆发了。他一面大声谴责这些提议,一面——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在一阵自然的而且几乎不可避免的转变之后——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几名枢密院顾问官支持他,都说如果伯爵能去爱尔兰,那就万事大吉了。女王被深深打动了。埃塞克斯已经开始了一场火热的斗争——他将自己投入比赛场地,同诺利斯和蒙乔伊决一胜负,一心要取得胜利。果然不出弗朗西斯·培根的预料——这个鲁莽的人的确假戏真唱了。他理所当然地取得了胜利。女王结束了讨论,宣布自己的决定:既然埃塞克斯深信他能给爱尔兰带去和平,既然他极为渴望担任这个职务,那么就请他担任吧。她要任命他为爱尔兰总督。埃塞克斯迈开大步,得意扬扬、目空一切地走出了会议室。罗伯特·塞西尔也同样高兴,他踱着方步,面露谦恭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