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布洛斯基:谜一样的香港电影催生人

2014-12-24 10:46:14 来源:时代周报

  谁是班杰明·布洛斯基?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关于中国电影史的种种论述中,只出现过一百余字的简单介绍,草草不详。在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的名字上布满厚厚的灰尘,几乎同那群20世纪初来华拍影片、放电影、经营戏院的外国“淘金者”一起,湮没于时间的缝隙—然而,如果说香港电影迄今为止真的有了一百年(这一点电影研究界尚有争论),“布洛斯基”却是个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标杆,因为这个纪元的起点,就是布洛斯基1909年在香港投资拍摄的短片《偷烧鸭》。

  《偷烧鸭》是目前有资料记载的香港电影制片业开启之作。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不到两年后的1897年4月,这个奇妙的映画机器就已经传入香港。又过了两年,美商麦顿在某片空地上支起一块白布,开始了第一次的商业性电影放映活动,“看影画戏,一分钱一位”,电影类同于“杂耍”的一种,纳入港人的消闲生活。然后在1907年,第一间专门的电影院在香港开张营业,从美、法、英、日流入的黑白默片都还只是一两分钟的小打小闹,但也逐渐培养起了一批忠实的影迷—可是,真正在香港本地制作、有港人参与的电影依旧是空白,直到布洛斯基来到香港。

  有人说他是个意大利人,有人说他来自美国,连他名字的拼写方式都流传过几个版本:Bradsky、Polaski亦或是Brodsky。这个漂洋过海、短暂停留的异乡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追索他真实身份的线索,惟一确定的是,他在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剧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摄制机构之一。

  转机出现在1995年6月,台湾《中国时报》“环宇版”刊登了一篇资深影剧记者张靓蓓撰写的文章,题为《俄罗斯摄影机里的亚细亚》。这篇文章极细致地勾勒出了布洛斯基传奇的一生,故事的跌宕起伏、不可思议,堪比好莱坞最富戏剧性的史诗大片,也继而引发了往后十数年间台湾、香港、大陆、日本、澳洲等地学者的一连串探索。

  难以置信的“美国梦”

  张靓蓓文章的主要资料来源,是由英文翻译的布洛斯基“自传”。这个自称为Benjamin Brodsky的人,1875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俄国犹太农民家庭。布洛斯基的父亲是犹太长老,母亲在他14岁时去世,将他和11个兄弟姊妹遗留世上。他被父亲送去铁匠铺当学徒,因为受不了师傅的折磨而逃跑,自此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流浪生涯。

  布洛斯基先是混入吉普赛的流民营队,几番波折抵达敖德萨(Odessa)海港,他跳上一艘英国货轮,藏身于储煤箱中,后来便成了船上的一名水手。船到英国后,他又在总轮机长的帮助下,乘另一艘货轮辗转前往美国。

  然后,像所有的“美国梦”故事一样,布洛斯基成功地发迹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先是在一个马戏团里找到了苦力的工作,通过勤奋和节俭,渐渐积累了一笔小小的存款。这时候马戏团突然遭遇挫折,面临被解散的危机,布洛斯基慷慨解囊、挺身相助,终于取得马戏团一半的拥有权,并且入籍美国成为公民。拥有了事业与财富的布洛斯基,专门聘请教授来教自己英语,努力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攀爬。同时,他不忘回报自己曾经的“贵人”轮机长,送给他一大笔钱创业。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