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集齐,资金到位,一个小小的文学团体,静悄悄诞生在1925年的夏天。“既没有什么章程,也没立什么名目”,“只说定了卖前书,印后稿,这样继续下去”,因为“在以后对外必得有名,这才以已出的丛书来名社了”——“已出的丛书”即鲁迅所译《苦闷的象征》。“未名社”社址就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对面的沙滩新开路5号,那里有韦素园租住的一间小小房屋。鲁迅在北京大学讲完课,常常顺便踅进去谈天,他把这间小屋称作“破寨”。而全社人员的第一次集合,有证可查者应是鲁迅1926年3月21日的日记所写:“下午,曹靖华、韦丛芜、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来。”以笔者目前了解的资料看,这次雅集,恐怕是未名社的惟一一次“合家欢”,也应该是鲁迅与曹靖华的第一次见面。
未明社既因《未名丛刊》而生,开张头一项工作自然是印制《未名丛刊》。因为“希望较快地收回印费印行别的书籍”,所以首选第一本书是鲁迅所译《出了象牙之塔》。书于1925年12月问世,校对、发卖、包扎和邮寄,都是自己动手做,“第一版三千册,编印一年多就卖完了”。本就准备再版的,但“鲁迅一九二七年四月九日写给静农的信中说:‘《象牙之塔》出再版不妨迟,我是说过的,意思是在可以移本钱去印新稿。’可见先生是很注意印新人新稿的,这本是他创办未名社的目的。”
未名社开展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创办了《莽原》半月刊。关于这份刊物,《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之《百年中文文学期刊图典》(上)是这样介绍的:“莽原 民国十四(1925)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周刊。鲁迅编辑。附北京《京报》刊行。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停刊,共出32期。民国十五(1926)年一月十日复刊,改为半月刊。先后由鲁迅、韦素园编辑。未名社印行。出版地北京。民国十六(192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终刊,复刊后共出48期。”“该刊主要发表杂文、散文等创作和评论,注重社会批评,此外还有苏联、日本文艺理论和作品的翻译等。鲁迅发表《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文,和后来结集为《朝花夕拾》的一组回忆散文,历史小说《奔月》《眉间尺》等。主要撰稿人除编者外还有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许钦文、尚钺、景宋等。”
据李霁野《“三一八”惨案前后》记载,第一个到未名社购买《出了象牙之塔》并定阅《莽原》半月刊一年的,是鲁迅在女师大的学生刘和珍。“她亲自到未名社,‘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确像鲁迅所描写的样子。她说她最爱读鲁迅的文章……她拿起书来,仿佛还要找寻什么似的看了看书架……”
大约是1926年冬天,未名社离开“破寨”,迁到了北京大学二院对面的西老胡同1号,谐音称作“西老虎洞”。这时,鲁迅已南下闽粤,曹靖华也远走苏联,社里的主要工作便基本上都落在了韦素园肩上。当韦素园患了咯血症,被病痛逼迫着去了西山疗养院之后,有能力接替他守“洞”的就只有李霁野和台静农了。为了撑持社务,李霁野不得不于1927年秋天从燕京大学休学,一面在孔德学校教书,一面翻译《文学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