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未名”鸿印

未名”鸿印

2014-12-24 14:26:06

来源:许建辉

  1927年10月17日夜晚,鲁迅致信李霁野,说因为《莽原》半月刊与《莽原》周刊的关系,觉得“莽原”二字“不甚有趣”,提议改称“未名”。于是,《莽原》停刊,《未名》出世。《未名》,半月刊。民国十七(1928)年一月十日创刊。李霁野等编辑。未名社印行。出版地北京。民国十九(1930)年四月三十日终刊,共出24期。该刊为文学刊物。译文为主,创作次之。发表有曹靖华、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戴望舒等人的外国文学译文,李霁野、台静农等人的创作小说。鲁迅的演讲《现今新文学的概观——五月二十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也揭载于此刊。

  1928年2月,李霁野的译作《文学与革命》由未名社初版。恰逢济南第一师范有几个学生组织了一个未名社书刊代销处,就寄去一包请为代售。山东军阀张宗昌派人查获了这包书,并向北平有关方面进行了通告。北京警察厅得到消息,于1928年3月26日查封了未名社,逮捕了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台静农处还因此遭到搜查。50天之后,被捕者获释。李霁野等开启了“西老胡同1号”的封条,决定未名社不仅要存在,而且还要发展。鲁迅同意他们的意见,遂于7月间把《坟》的校改本和由他亲自审阅的韦素园译《黄花集》书稿寄到社里,以支持未名社的出版事业。

  关于未名社被查封一事,鲁迅在《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一文中专门提到过:“未名社一向设在北京,也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但还是遭些无妄之灾,而且遭得颇可笑。它被封闭过一次,是由于山东督军张宗昌的电报,听说发动的倒是同行的文人;后来没有事,启发了。出盘之后,靖华译的两种小说都积在台静农家,又和‘新式炸弹’一同被收没,后来虽然证明了这‘新式炸弹’其实只是制造化装品的机器,书籍却仍然不发还,于是这两种书,遂成为天地之间的珍品。”

  1928年10月,未名社在北京景山东街40号开设了一个门脸,作为未名社出版部的“售书处”。三间房屋里都摆放了桌椅,俨然一个小型阅览室,使欲购书者可以稳稳坐下来先读后买——也算是招揽生意的一项举措吧。“售书处也代销卖别家出版的书刊,尤其在不显痕迹中推荐的书刊是进步的,所以很受欢迎,大有‘门庭若市’的气象。”朱自清先生就曾亲自来这里为清华大学图书馆购书,一次就是几十本。应该特别一提的是某些偏僻省份的以物易书事。比如云南,因为军阀不准向外汇款,而读者对新书需求殷切,当地的书店便想方设法巧立名目,给售书处寄来火腿换书刊。售书处成立不到一年,未名社出书十多种。可以说,正是售书处营业的渐入佳境,迎来了未名社的鼎盛之期。看到亲手开创的事业不断发展,鲁迅的心情可以想见。1929年5月他回北京省亲,百忙中竟三至社里,一次“谈至晚”。

  说到未名社的售书处,则必须提到两个人,一是何林,一是青士。何林即后来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首任馆长李何林。他1904年生于安徽霍丘一个贫苦农家;1920年考入安徽第三师范;1924年再入国立东南大学,后因经济困难辍学,于1926年秋至武汉入北伐军;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返回故乡任高小校长;1928年夏天,因参加暴动被通缉逃往北平,避居于同学兼同乡李霁野处,遂参加未名社售书处工作。青士姓王名之绾,化名青石、汪秋实等。1907年出生于沈阳,祖籍安徽霍邱。王青士自幼爱好绘画,小学毕业后进京学习造型美术,后考入北京俄文法政学校,结识瞿秋白,开始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因受到迫害辍学返乡,在县城创办开明书店,经销新书新报。1927年底,经李何林、王冶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以书店为据点搞革命活动,四处借贷并变卖结婚衣物为党筹款。1928年7月27日霍丘县“文字暴动”,王青士负责散发传单,暴动失败后被通缉,先逃往上海,再潜入北平,与李何林一起避居李霁野处,以未名社售书处伙计的公开身份,担负着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的重任。1930年被派往太原担任中共山西特委书记;不久又派往山东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兼青岛市委书记。1931年1月,王青士代表山东省委到上海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由于叛徒告密,在东方旅社被捕,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于2月7日被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杀害,一起遇难的有何孟雄、林育南、李伟森、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等23人。两年后的1933年2月,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沉痛悼念死于这次残酷大屠杀中的柔石等“左联五烈士”。他当时不知道——大概直至离世也依然不知道,与5位年轻作家一起惨遭杀害的,还有一位他非常赏识的青年画家、中共党员王青士。王青士为未名社设计书刊封面,绘制宣传广告,以他的绘画专长,为未名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虽然他的作品上都没有留下他的姓名,但他的英名将与他的作品、与掩护过他的未名社永远同在。

  • 相关阅读
  • 揭“百年语文第一书”:留西学东渐、新旧交替印记

    读史:《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号称“百年语文第一书”,最近新星出版社出了新版。该书处在线装书从木版印刷向石版印刷的过渡时期,也处在西学东渐、思想杂出的旧学、新学接壤之际,这一切,...

    时间:12-24
  • 胡愈之筹办“光明日报” 观感“新政协”的“新气象”

      全国解放初期,胡愈之筹办了著名的《光明日报》,并担任该报首任总编。在“新政协”会议召开之时,胡愈之通过《光明日报》,参与、记录、见证了“新政协”从筹备到召开的全过程,并发表了自...

    时间:12-24
  • 未名社成员七封集外书信考释

      未名社在1925年成立时的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曹靖华、台静农和韦丛芜等6人,目前除了鲁迅之外,还有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等也已经陆续出版了文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文集失收了一些文章和书信。笔...

    时间:12-24
  • 1921年田汉最早白话翻译莎士比亚剧《哈姆雷特》

      今年4月23日,是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450周年诞辰纪念日,适逢此时,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新译《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是人类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伟人,他将悲剧艺术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古希腊的...

    时间:12-24
  •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墨子(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书屋》2011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

    时间:12-24
  • 李鸿章曾暗助革命党3万光洋 谋求与孙中山会晤

      又逢甲午年,自然而然我想起了李鸿章,这位100多年前的悲剧主角。洋人称赞他为“领航员”,他却自承是“裱糊匠”。甲午年后,那座风雨飘摇的“纸房子”(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李鸿...

    时间:12-24
  • 《采茶词》与茶文化的东学西渐

    松萝茶  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是绵延近千年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其境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茶叶早在唐代已负盛名。南唐刘津的《婺源诸县都置制笠新城记》曾记载:“婺源、浮...

    时间:12-24
  • 夏丏尊3天读完《爱的教育》 为书中人物流泪

    夏丏尊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100多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  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

    时间:12-24
  • 黄昌澍:参与《辞海》编写的畜牧兽医学家

    黄昌澍在家中书房黄昌澍译着《家畜的放牧》执教于国立浙江大学期间与人合作编著的《养蜂法》  编者按  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老革命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

    时间:12-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