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有了更高的要求,房子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正像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也正如米芾关于“城市山林”的提法。
那么,人对居住的精神需要都包括哪些因素?“道法自然”、“城市山林”,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居住意境?要实现这样的居住意境,房地产开发中要注重哪些环节?最关键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会让人住的更舒服?本期主编圆桌将为您一一解析!
时间: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地点:德福巷福宝阁茶吧
嘉宾:西安道教协会副会长刘世天
西安深鸿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巍
《房周刊》执行主编李振华
西安楼市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太连
主持人:西安壹代策略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晓娟
刘世天茅巍范晓娟李振华史太连
史太连: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主持人:“城市山林”,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晚年居润州(今镇江)所题写的匾额,是米芾对其曾经著述及流连的润州南郊生态环境的赞誉。后人认为这种赞誉,恰恰代表了米芾等古代文人雅士对退隐于市生活方式的追求。那么您认为,人对居住的精神需要,都包括哪些因素?
刘世天:对于居住的精神需要这个问题,从道教思想的角度来看,居住最重要的包括房子布局、采光等。从视觉的角度来讲,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即为外部环境,内在的则为内心感受,置业者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房子。
茅巍:人对居住的精神需求,可以简单概括为从追求到要求的转变。一般来说,首次置业者,自身收入较低,从经济和自身需求来看,为了居家方便,多买普通住宅;对于高收入阶层,居住不仅仅是一个住所,还会有更多的要求,会考虑别墅洋房等,居住的精神就会包括区位环境、景观资源、公共设施、周边配套等。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发展的需要,居者由乡野来到城市,随后发现城市繁华甚至喧闹,还常常会有交通堵塞,于是开始转向周边,这样既可享受乡野的宁静,又不会远离城市的繁华。
例如西安市高新区,之前人们喜欢居住在城里,现在慢慢把人引到郊区,随着道路、文化等相关设施的完善,人们在离城市不远的地方也可追求精神享受,逐渐这里也演变为城市的核心。
李振华:一个社区里,别人开宝马,我骑自行车,这是一种不平衡。因此住宅要讲求“和”,其包括人与住宅的和,人与周边环境的和,人与人的和。居住的精神需求就是追求和的过程。
史太连:居住,不是富人的专属,不是穷人的奢求。适合这个人房子就是最好的,开发商要分清不同置业人群的居住精神需求。比如廉租房就是为满足基本居家需要的,经济适用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购买,洋房别墅等则是为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群打造的。
从左向右,依次为刘世天、范晓娟、茅巍、李振华、史太连
刘世天:过度工业化,是对居住环境的破坏
主持人:宋代文人生活家陈直提出:读书、谈心、静卧、晒日、小饮、种地、音乐、书画、散步、活动,谓之“人生十乐”。无独有偶,也有广告语言:干净的盆子会唱歌。快乐包括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其实人在开心的时候也是会唱歌的。您认为“道法自然”、“城市山林”,是一种怎样的居住意境?
刘世天:从道教的角度来看,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这才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