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别霍夫封了口,段子俊并未因此而放弃努力,他想到了基建计划处的苏联专家组组长瓦西列夫。瓦西列夫对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非常热心,他读过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称之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段子俊预想从他那里能得到些有益的帮助。
瓦西列夫毫无保留地告诉段子俊,根据他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飞机修理厂与飞机制造厂的建设最初不应分开,而应结合起来一体考虑,这样可使从修理到制造的过程加快三至四年。
在谈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条件时,瓦西列夫认为关键是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他最后对段子俊说:“今天只谈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我随后就可以提供一份图表,注明详细的数据,或许对你考虑问题和拟定规划有帮助。”
40余年后,段子俊在回顾这段往事时,感慨地说:“瓦西列夫对中国航空工业起步是功不可没的。他的成套建议,对落实周恩来由修理到制造的指示,做出了具体的设计。特别是他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先修造结合,再修造分离的步骤,既满足了彼时战争对飞机修理的需要,又大大缩短了向制造过渡的时间。”
李富春亲自与波斯别霍夫作了交谈
根据瓦西列夫提交的图表,段子俊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计划又进行了一番思考后,再次找到波斯别霍夫,诚恳地希望他能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献策。
波斯别霍夫在一番沉思后说:“如果两国政府下决心的话,在中国制造雅克-18教练机,我想是很快能实现的。至于进一步搞米格飞机的事,我实在不好讲。”
经与苏联顾问几次交谈,段子俊对航空工业从修理转向制造的步骤和时间,已有了较清晰的思路。他同何长工商议后,召开了部党组会议,在会上议定了航空工业3—5年计划,目标是1953年试制出雅克-18及米格飞机;1955年试制出米格-15;有可能的话,争取在此后试制出轻型轰炸机图-2。
3—5年计划首先报到李富春处,了解到苏联总顾问对中国准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修理转向制造的过程有异议,李富春便亲自与波斯别霍夫作了交谈。他坦诚地摆出了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但同时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的决心。
波斯别霍夫被说服了,他最后对计划表示赞同,并说:“只要中国政府把自己的要求和拟建工厂的地点、任务与发展规模等实际情况向苏联政府提出,我估计苏联政府一定会同意的。”他随即专程回莫斯科汇报此事,得到了苏联政府的认可。
跑道起飞线上,3架军绿色的飞机翘首待飞
1954年7月26日清晨,在江西省南昌市附近,平素显得有些荒凉的国营320厂试飞站,突然人声鼎沸。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省委副书记白栋材、二机部四局的负责人、总顾问,以及空军、海军的领导,汇集在这里临时搭架的主席台上。
在简陋的飞机跑道起飞线上,3架军绿色的飞机翘首待飞。赵尔陆为飞机剪彩后,绿色的信号弹划破长空,3架飞机振翼腾空,在试飞站上空变换编队,做着种种特技表演。
这3架飞机,就是3—5年计划中预定于1955年第二、三季度试制出的雅克-18教练机。
两年后的同月,米格-17喷气式战斗机也制造了出来,并试飞成功,比预定计划又提前了一年。(文/王凡 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