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总理府超过9000万马克的造价同比估算,要想把整个“日耳曼尼亚”变成现实,耗资至少要60亿马克,约占德国1939年GDP的5%。但在现实中,只有其中一部分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支付。这是因为,纳粹党利用宣传机器,鼓动狂热的民众捐钱捐物——每当“‘千年帝国’宏伟壮观的首都,将从石头沙漠中诞生!”这样的标题出现在头版头条,报纸经常会配发“政府财政紧张”一类的消息,不久之后,钱款和物资便从四面八方汇来。
在此过程中,“纳粹劳工阵线”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个被称为“帝国经济体系灵魂”的组织是纳粹党借以渗透德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并依照需要对其加以改造的重要工具。它每年从一切工资薪俸以及别的收入中抽取1.5%作为活动经费,还强迫工人捐款,如果有谁拒绝,便会被认为“敌视人民和社会”而遭开除。
通过花样百出的手法,纳粹党每年的额外进项达到数亿马克。这些钱,希特勒和手下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账目从不公开,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日耳曼尼亚”项目。
为克服人手短缺,计划执行者自然而然地打起了集中营囚犯的主意
为了凸显新首都尊贵不凡的气质,包括总理府在内的所有宏伟建筑,全部使用优质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由此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这些坚硬的石材开采难度很高,从哪儿去找足够多的人手?彼时,身体健康的德国青壮年男子绝大多数都在服兵役。
这自然难不倒施佩尔等人,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设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各处集中营。实际上,自1936年开始,为了缓解穷兵黩武造成的劳动力紧张,纳粹德国便强迫囚犯劳动。臭名昭著的毛特豪森集中营便是依着一座花岗岩矿建成,采出的石料大部分用来铺设维也纳的街道;柏林外围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靠近一座大型制砖厂;北巴伐利亚的弗洛森堡集中营也是一座“石矿型集中营”,当地有“日耳曼尼亚”所需的、带有白色斑点的大理石。
可想而知,囚犯们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他们食不果腹,毫无防护地在粉尘弥漫、塌方频发的矿井中劳作。据不完全统计,在毛特豪森、萨克森豪森和弗洛森堡集中营里,共有10万名囚犯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开采石材时丧命。而在纳粹眼里,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既以极低的成本解决了材料问题,又可以通过体力劳动“重塑”囚犯的人格。
随着柏林市内大兴土木,很多“帝国子民”的旧宅遭到拆迁,他们面临如下选择:要么住市区内犹太人留下的房子,要么到郊外住政府提供的“安置房”。犹太裔居民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他们被强行驱逐,腾出地方给“高贵的雅利安人”住,自己却得花钱租房,以致柏林市区内一房难求,不得不住进“犹太屋”——上百个家庭挤在一栋卫生条件极差的大屋里,毫无隐私可言。1941年,他们中的大部分被运到波兰,后来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结束后发掘出的历史资料证明,施佩尔担任“振兴德国首都建筑总监”期间,主导查抄了23765户犹太家庭,超过7.5万名犹太人无家可归。
归根结底,“日耳曼尼亚”是法西斯主义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
随着二战的深入发展,纳粹德国经济日渐吃紧,不切实际的“日耳曼尼亚”计划不得不一再缩水。方案中那些极尽宏伟的建筑最终只有一部分落成,能够保留到现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过去很多年里,很多人据此以为,所谓“世界之都”只是少数纳粹分子的一个白日梦,是希特勒从未真正实现的、停留在图纸上的幻想而已。
《今日历史》文章称,这种想法并不完全准确。归根结底,“日耳曼尼亚”只是法西斯主义在建筑领域的一次集中体现。在此之前,柏林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威权色彩十足的建筑,1936年建成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就在其列,这座为第11届夏季奥运会而建的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充当了希特勒借助体育赛事宣传其政治主张的主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