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升级”后的地道战令敌人举步维艰,日军战报中称:“部队在行动中经常受到来自住房的窗口、墙上、丘陵树林中的突然射击。偶尔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以后得知他们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设在仓库、枯井、小丘的洞穴等处,地道四通八达,甚至有地下集合的场所……我军总像是和鼹鼠作战,旷费时日,真想举手服输。”在“扫荡”中,日军处处感到人民战争的威力,他们坦承:“沙河、木道沟河(均为地名)沿岸一带地区,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几乎所有村庄都有地下设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千米的三个村庄用地道连接起来。而且农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识很强,形成半农半兵状态,因此各部队在推行‘肃正工作’(实为‘扫荡’)时极为困难。”
1945年5月4日凌晨,正定、灵寿、行唐、新乐等地日伪军千余人集中偷袭高平村,该村民兵早有察觉,立即将全村划分为五个战区。战斗于当天拂晓打响,民兵进入战斗岗位,剩下的男女老幼则钻进地道。日伪军先由东北口发动进攻,守卫在这里的民兵突然从地道钻出来,爬上房顶制高点,用手榴弹毙伤敌人14名。待敌人进入高平村内,一发发子弹又从墙角、街边、土堆、马厩等隐蔽处同时射出。在“影子对手”面前,日军火炮、机枪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落荒而逃。据统计,1943年春至1945年5月,日军曾多次进攻高平村,其中较大合围进攻就有5次,但没有一次能够消灭高平村民兵。
清苑县冉庄的地道战斗争更是抗战期间的典范之一。冉庄的地道主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东西南北大街走向的四条干线,和向不同方向延伸的24条支线,包括通向邻村的三条联村地道在内,全长约15千米。1945年6月20日,驻保定日伪军进犯冉庄,30余名民兵先在村边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进攻冉庄,他们用迫击炮掩护步兵冲入村内,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一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
民兵通过地道转移,打击日军后方据点
内外配合 共同歼敌
尽管地道战给敌人带来巨大压力,但毕竟是敌后抗战的一个组成环节,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被动性,八路军曾规定:“地道战以民兵为主,配之以区小队或县大队支队分散的班(一般10人左右)为辅助,密切结合担负之。主力部队数量多,不适于进行地道战。”1944年,冀中军区印发《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关于地道战术问题》《加强地道管理问题》等指示,提出地道斗争必须和村落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外围的反包围战等结合才能真正开展。
1945年6、7月间的栾城县南高村之战中,我民兵和区小队、县大队内外配合,综合运用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等多种战法,五战五捷,成功打退敌人的进攻。7月16日,栾城伪军前来攻打南高村。我区小队和民兵发挥麻雀战特点,从窗户里、枪眼里、高房上一齐向敌人开火,直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惊慌失措,撤回栾城。7月19日和23日,伪军两次前来报复。结果每次攻入村内后,不但遭到区小队和民兵机动、灵活的袭击,还处处碰到民兵布设下的地雷,每次都会伤亡二三十人,只得败退回栾城。而28日的最后一次交锋中,日军也和伪军一起前来,结果一样碰得头破血流,他们还遭到县大队与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内外夹击,狼狈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