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气不稍减
军事专家指出,舰艇的隐身效果可分为四个等级:初级是减少舰艇本身的噪声、同时又能使舰载探测器材发挥正常效能;中级是使舰艇本身辐射和反射的电磁能量低于敌方被动探测器材的灵敏度;高级是舰艇本身的辐射信号非常弱,敌方探测到时,会误认其为假目标或海洋生物;最高级是舰艇本身的各种辐射为零,敌方根本无法发现。
法国“拉斐特”号护卫舰被誉为“世界上首艘真正意义上的隐形舰”,此后,全球各主要军事强国对隐形军舰的研发可谓乐此不疲。先有“拉斐特”级及英国的23型、以色列的“萨尔-5”级等第一代“杂交型准隐形护卫舰”争奇斗艳,随后又有怪模怪样的俄罗斯“严肃”级、瑞典“维斯比”级等第二代隐形护卫舰各领风骚。而正在研发中的美国DDG1000型和日本19DD型驱逐舰,则可能将大舰的隐身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些“海上幽灵”打击和防护能力令人刮目。美国海军的DDG1000驱逐舰“在雷达屏幕上显示时就像一条小渔船”,但战力却号称“抵得上5艘传统驱逐舰”:它的两座155毫米口径舰炮平时虽蛰伏在专门设计的隐身箱内,战时却可依靠全球定位系统,在30分钟内发射600发远程对地攻击炮弹,刮起一阵“火焰旋风”。650吨位的瑞典“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则配备了8枚反舰导弹、3座鱼雷发射管、多部榴弹发射装置、深水炸弹、反潜自动寻的鱼雷,以及全自动57毫米通用舰炮,因而成了美国海军新杀手锏“濒海战斗舰”的学习对象。
预计未来的隐形军舰将朝着多样、综合、立体和系列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海军高层已决心将自己的宠儿——新式CVX超级航母重新“包装”。他们正费尽心机地要把这个9万吨的庞然大物“藏”起来:改变船体形状,使用复合材料,雷达嵌装于船体表面内,重新设计上层建筑。从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可以看出,CVX的塔台设计呈扁平菱形的隐形结构,准备配置的联合攻击舰载战斗机也是具有实质性隐形技术的海上军用飞机。此外,体积笨重的气压式飞机弹射器被放弃,而改用轻型的电磁式飞机弹射系统,它能提高6%的弹射力并减少1000吨的重量。航母重量的减轻和体积的缩小,在加快航速的同时也为隐形创造了条件。
“幽灵”有破绽
不过,隐形战舰再出色,也有破绽。现代军舰毕竟是复杂的武器平台,电子设备众多,天线林立,因此“纯隐身”至少在目前还停留于理论层面。
尽管众多舰艇极尽内置舰载设备之能事,但一些必需的表面设备仍难以收容进船体。如日本的“爱宕”级和韩国的“世宗大王”级驱逐舰,都未能克服救生艇和工作艇暴露在外、传统的栏杆无法遮掩的痼疾。瑞典的“维斯比”级护卫舰隐身设计虽已达到极高境界,但其舰载直升机却未采取隐身措施,其雷达反射面积甚至比舰体还要大许多,一旦直升机停在飞行甲板上,该舰“雷达反射面积仅相当于2条标准鞭状天线”的隐身效果也就荡然无存了。
隐形军舰最难防备的是技术日新月异的雷达。试验已表明,使用长波雷达探测效果很好,特别是雷达波长是舰体构件尺寸的两倍时,雷达波被反射的比率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有坚盾必有利矛。2006年7月14日晚,以色列一艘“萨尔-5”级隐形导弹护卫舰在距黎巴嫩海岸16公里处水域执行任务时,被黎真主党武装的导弹伏击,遭到重创。这一战例给人们留下了一条经验:抵近打击。鉴于众多主战舰艇都要担负“由海向陆”的作战任务,一些武器专家们设想,可派遣士兵携带肩扛式导弹到港口附近事先搭建好的海上平台上“以逸待劳”,在与敌舰相距数十公里时,使用小型雷达对其定位并发起攻击,这足以让“海上幽灵”们劫数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