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将于近日刊登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主持完成的“中国中生代巨型跳蚤”研究论文(该杂志网站北京时间3月1日凌晨2时刊载此文),此项研究让人们重新认识跳蚤这种常见寄生虫的起源演化、系统关系及早期寄主选择,将蚤目化石记录提前4000万年以上。
黄迪颖介绍,此次研究发现的9块巨型跳蚤化石来自内蒙古和辽宁地区,分属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距今约1.65亿年)和早白垩世热河动物群(距今约1.25亿年)。现代跳蚤一般体长为1至3毫米,这些中生代跳蚤体型却十分“巨大”,通常体长在1.5厘米左右,有的种类甚至超过2厘米。它们的体型不像现代跳蚤般侧扁,而是更接近于背腹扁平;刺吸式口器较现代跳蚤更长;长足上发育各种栉状刚毛,但后足并不具有跳跃功能。
“这些特征让我们清晰地看见跳蚤适应寄生生活的演化过程。”黄迪颖说,跳蚤体型由背腹扁平进化为侧扁、体型变得微小,这更有利于它在寄主毛发间穿行;而演化为跳跃型的后足使其行动更为迅捷。此外,中生代跳蚤也有不少与现代跳蚤相似的特征,如成虫无翅、触角短、雌性个体通常大于雄性。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中生代巨型跳蚤体表具有密集向后的鬃毛、足部多栉状刚毛,这表明它们已具备适于寄生在具毛动物体表的特征。由于当时的哺乳动物体型很小,科研人员推测如果寄主为哺乳动物,跳蚤很可能隐藏在寄主巢穴中适时吸吮血液;而巨型跳蚤长而尖锐的口器也可以穿透恐龙坚韧的皮肤,因而并不排除当时的跳蚤寄生在带毛恐龙体表的可能。经过对比,研究团队判定过去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种寄生在翼龙体表的昆虫也是跳蚤,这说明中生代跳蚤外形已发生明显分化,适应于不同寄主的寄生生活。
蚤目是昆虫纲中一类外形高度特化的外寄生昆虫。现代跳蚤成虫无翅、体小而侧扁,靠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生活。和其他寄生性昆虫一样,跳蚤难以保存为化石;已发现的跳蚤化石多保存于新生代琥珀中,均为现代类型,因此关于蚤目起源及其中生代的演化证据长期缺失。(新华网)